中国经学史笔记.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经学史笔记中国经学史笔记

中国经学史 第一节 经、经学、经学史 一、“经”的含义之演变 (一)传世字书的相关记载 《说文解字? 糸部》:“织也。从糸巠声 。” 段玉裁注:“织之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 ,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 川部》另有“巠”字,其解为“坙,水脉也。从川,在一下。一,地也。壬省声。一曰水冥坙也。” (二)在古文字资料中的记载。 在现存的甲骨文中,无论“经”还是“坙”字,均没有发现,因此学界一般推断殷商时代尚没有“经”。 “经”、“坙”两字,首见于周代的青铜器铭文。如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晋姜鼎均有“坙”字;虢季子白盘、齐陈曼簋、叔夷钟均有“经”字。 郭沫若先生认为,“坙”为“经”的初字。 其字义是并非书籍之义,而是“治理”、“遵循”、“效法”等义。 ——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 (三)传世战国时期文献中的相关记载:经典。 《管子? 戒》:“泽其四经”。 《庄子? 天道》:孔子“于是繙十二经以说” 。 《庄子? 天运》:“孔子为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荀子? 劝学》:“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管子》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四经”就是“四术”,即“诗、书、礼、乐”。 《荀子》将“经”做经典讲,又以“礼”与“经”相对应,礼似乎指礼仪而非作为经书的《仪礼》。 《庄子》的《天道》、《天运》篇都属于外篇,也应是后人所作。 所以,把“经”作为儒家编著书籍的解释,应该是在战国晚期。 (四)战国之后:法定经典说 秦始皇统一六国,禁止“私学”,以吏为师,只允许士人学习秦朝的法令制度,但朝廷仍有博士官和儒生; 西汉初期,“尚有干戈,平定海内,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史记? 儒林列传》),对儒家并不重视。当时,指导政治的学说虽已渐被重视,长于治某经的儒生也被延立为博士,但当时博士并不是儒家所专有。 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立“五经博士”后,《诗》(《鲁诗》、《齐诗》、《韩诗》)、《书》、《礼》(《仪礼》)、《易》、《春秋》(《公羊传》)等五书才成为“法定”的“经典”。 二、“五常说”、“专名说”、“通名说”、“文言说”。 (一) “五常说” 《白虎通? 五经象五常》:“经所以有五何?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 汉儒相信阴阳五行,以“五常”与“五行”相配,训“经”为“常”,即“常道”之义。 刘熙(东汉)《释名》:“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 刘勰(南朝梁)《文心雕龙》:“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结合已有资料,这种解释是比较陈旧的,但是它将“经”比作“常道”,可见西汉以降对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书籍的尊崇,此时的“经”已经成为封建政府所“法定”的“经典”。 (二)专名说 晚晴今文经学派认为,“经”只是孔子著作的专称,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孔子以后的书籍也不能称经。孔子弟子门人所述的叫做“传”或“记”,弟子门人辗转相传的叫做“说”。 只有《诗》305篇、《书》28篇、《仪礼》16篇(《丧服传》除外)、《易》的《卦辞》《爻辞》《象辞》《彖辞》和《春秋》经而已。 这个说法始于鸦片战争前的龚自珍,他在《六经正名》、《六经正名答问》中指出,“六经”之外,其余不得称“经”,应该“以经还经,以记还记,以传还传,以群书还群书,以子还子。”“专名说”是今文派的一种主张,把“经”的领域仅限定于孔子的著作,显然过于狭窄,更何况其认定的典籍是否孔子所“着”都还成问题。 (三)“通名说” 晚晴古文经学派认为“经”是古代书籍的通称,并不是孔子的“六经”所能专有。孔子以前,固然已经有“经”;孔子之后出现的群书,也可以称之为“经”。 系统提出这个观点的学者是章太炎。 《国故论衡》: “经”的本义就是“线”,也就是古代用来装订书籍的“韦编”。“经”、“传”、“论”之间有长短之分,据说“经”的竹简长二尺四寸,“论”长八寸,“传”释为六寸薄。“经”成了群书的通称。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畿服经》,则地志可以称“经”; 《墨子》有《经上》、《经下》篇,《韩非子》的《内储说》和《外储说》另立纲要为“经”,《老子》在汉代被邻氏次为经传,贾谊《新书》中有《容经》,则诸子也可以称为“经”。 总之,“经”是一切书籍的通称,不能占为“五经”、“七经”、“九经”、“十三经”等经籍的专名。 (四)“文言说”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学以骈体文为“正宗”,而骈文源于《周易》的“文言”,凡是骈文的书籍,都可以称之为“经”。而“六经”文章大抵就是广义的骈文,即所谓的“文言”。 清中期的汪中,晚晴

文档评论(0)

skewgu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