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襄和秋柳诗赏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冒襄和秋柳诗赏析冒襄和秋柳诗赏析

董小宛的好丈夫冒襄“和阮亭《秋柳》诗原韵”赏析 外尔山儿 ? 《秋柳四章》是王渔洋(1634—1711)的成名作,作于清顺治十四年,是年二十四岁。这四首诗以秋柳为喻,实际为亡明而作的一曲挽歌,因而引起当时和以后许多人的共鸣。王渔洋在自撰年谱中说:“顺治十四年丁酉,二十四岁。八月游历下,集诸名士于大明湖,举秋柳社。赋《秋柳》诗四章,诗传四方,和者数百人。”他又在《菜根诗集序》中说:“又三年,予至广陵,则四诗流传已久,大江南北和者益众。于是秋柳诗为艺苑口实矣。”这四首诗以风神取胜,脍炙一时,是秋柳社的主题诗。 王渔洋其实只在明朝生活了10年,对明朝的体会大体来自他明朝达官贵人的家庭,在他的一番哀叹中,感慨了明亡,但没有指斥清朝,并且认为当时遗民志士的抗清行为,难以成功,不应继续。如此一番后,他也像他说的一样,昂首做了清朝的达官贵人,并且写了一辈子的“神韵”诗,引导文风脱离社会现实。 在王渔洋的《秋柳四章》一诗激起千层浪的浪花中,就有和王渔洋有多次交往的冒襄(1611—1693),他年长王渔洋23岁,可以说生在明,长在明,对明朝的灭亡体会就更深了。王当时在扬州做官,曾多次往来如皋的水绘园,共同的家庭背景使他们对明亡有共同的感受,但经历和观念地差异又使冒襄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因此写就唱和诗四首: 和阮亭《秋柳》诗原韵 一 南浦西风合断魂,数枝清影立朱门。可知春去浑无迹,忽地霜来渐有痕。 家世凄凉灵武殿,腰肢憔悴莫愁村。曲中旧侣如相忆,急管哀筝与细论。 二 红闺紫塞昼飞霜,顾影羞窥白玉塘。近日心情惟短笛,当年花絮已空箱。 梦残舞榭还歌榭,泪落岐王与薛王。回首三春攀折苦,错教根植善和坊。 三 无复春城《金缕衣》,斑骓蝶躞是耶非。张郎街后人何处,白傅园中客已稀。 誓作浮萍随水去,好从燕子背人飞。误传柳宿来天上,一堕风尘万事违。 四 台城隋苑总相怜,忆昔萦堤并拂烟。金屋流萤俱寂寞,玉关羁雁苦缠绵。 十围种就知何代,千缕垂时已隔年。最恨健儿偏欲折,凉秋闻道又临边。 在冒襄存世的诗作中,这四首应该是他作为明末四大才子之一的代表作了作之一,爱恨情仇,溢于言表,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首赏析 南浦西风合断魂,数枝清影立朱门。可知春去浑无迹,忽地霜来渐有痕。 家世凄凉灵武殿,腰肢憔悴莫愁村。曲中旧侣如相忆,急管哀筝与细论。 “南浦西风合断魂,数枝清影立朱门”,起句中“南浦西风”源于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南浦”和“长亭”一样,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南浦是水路,长亭是旱路。古人送别,折柳留客。作者一见“南浦”,令人顿生忧愁。而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柳叶飘零,只数枝尚存在西风中没魂似的飘摇。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倍增哀愁?而在秋景的萧瑟、黯淡中,经过风吹雨打的明朝遗民内心更加凄凉、愁苦。 “可知春去浑无迹,忽地霜来渐有痕。”美好的时光已经再也不见踪影了,冬天来了,地上的霜越来越重了。明去清来的现实,让作者心里觉得是那么的无奈。 “家世凄凉灵武殿,腰肢憔悴莫愁村”,此处灵武殿应为灵和殿,南朝齐武帝时所建有灵和殿。 五代李存勗的《歌头》词:“ 灵和殿,禁柳千行,斜金丝络。” 明杨慎有《垂杨篇》:“灵和殿前艷阳时, 忘忧馆里光风吹。” 明夏完淳有《插柳》诗:“却忆灵和殿 ,杨花满地飞。” 而王渔洋原诗中:“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 要么是按照平仄灵武殿应是对的,而和则不对,要么大概冒襄不愿意用同一名称吧,反正说的是遍植柳树的胜地。莫愁村在湖北钟祥县西,《唐乐志》:莫愁石城乐所出也,《容斋随笔》:莫愁者,郢州石城人。《舆地纪胜》记载:莫愁村,在汉江之西,《通考》:石城女子名莫愁,善歌谣。”1506年,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出生于此;1559年,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修建于此,这就是显陵。此村原为楚国历史名村莫愁村,后被嘉靖皇帝御赐村名“皇城村”。莫愁湖与明显陵相邻,一泓碧水明澈如镜,四周湖岸杨柳依依。莫愁湖因莫愁女而得名,莫愁女姓卢,名莫愁,楚国郊郢石城人,著名歌舞艺术家,曾得到屈原、宋玉的指导,完成了古曲《阳春白雪》的入歌传唱。作者描写各地植柳胜地的柳树,均在秋风中凋零的一派悲凉的景象,“倾巢之下安有完卵”,惟有哭声一片。 “曲中旧侣如相忆,急管哀筝与细论。”长歌当哭吧,在哀怨的丝竹管弦中,回忆过去的时光和情谊吧。一“急”一“细”烘托出作者肝肠寸断的怀旧之情,读来格外令人肝肠寸断,与遗民的心曲丝丝合拍,表达出对入如烟往事深深的追忆。 二 红闺紫塞昼飞霜,顾影羞窥白玉塘。近日心情惟短笛,当年花絮已空箱。 梦残舞榭还歌榭,泪落岐王与薛王。回首三春攀折苦,错教根植善和坊。 “红闺紫塞昼飞霜,顾影羞窥白玉塘。” “红闺”,红楼也,

文档评论(0)

yyanrlu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