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内容复杂版.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刑法内容复杂版刑法内容复杂版

刑法总论 刑法的概念: 概念: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通过规定犯罪构成要件,明确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犯罪; 通过规定一定犯罪的刑事责任和刑罚,明确犯罪人应受何种处罚; 以实现罪刑法定的价值理念,从而实现人权保障的目标。 因此马克思说,刑法是犯罪人的圣经。 新旧刑法价值取向的差别 我国刑法的体系 三、刑法的基本原则 (三)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罪刑均衡的立法体现 说明犯罪的本质 同类客体 部分犯罪 部分 划分犯罪类型 建立分则体系 直接客体 个别犯罪 具体 决定具体犯罪的性质 二、研究犯罪客体分类的意义:(课本) 1、可以进一步揭示各类犯罪客体的属性,正确认识犯罪客体在刑事司法中的作用,以解决司法实践中各类定罪量刑的难题; 2、可以揭示犯罪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从更深的层面上认识犯罪、总结规律,以制定正确的形势政策,选择适当的立法方案,形成可行的司法规则。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犯罪对象——犯罪行为直接指向或作用的具体人或者物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 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而犯罪对象却未必 任何犯罪都侵犯犯罪客体,而犯罪对象却未必受到损害 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而犯罪对象则不具有这样的功能 犯罪对象是具体的人或者物,而犯罪客体却十分抽象 第五章 犯罪客观方面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作为 1、作为——“不当为而为” 2、作为——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二)不作为(特点(危害行为的特征P63、构成犯罪条件) 刑法261条遗弃罪,313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182条私藏枪支弹药罪 1、不作为——“当为而不为” 2、不作为——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3、不作为——应当履行(义务)、能够履行(能力)、没有履行(结果) 4、不作为的表现形式 A、身体的静止、消极,但这并不绝对的。 B、某些不作为犯罪中也存在积极作为 5、不作为的义务来源形式 A、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逃税罪、遗弃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侵占罪(拒不退还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 B、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D、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6、不作为犯罪的理论分类 A、纯正不作为犯—战时拒绝、逃避服役罪 B、不纯正不作为犯—故意杀人罪 7、不作为犯罪的危害性并不必然低于作为犯罪 8、不作为犯罪并不等于就是过失犯罪,也可能是故意犯罪 第三节 危害结果 一、危害结果的种类 1、构成结果与非构成结果 2、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 3、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 二、危害结果的地位 1、危害结果一般不是故意犯罪的构成要件 2、危害结果是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 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其基本观点: 在通常情况下,某种行为产生某种结果被认为是相当的场合,行为与结果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 相当,指该行为产生该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是一般的、正常的,而不是特殊的、异常的。 A、无A则无B,A即B因。 B、条件关系是指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 C、实行行为是指对法益已经造成现实而又紧迫威胁的行为。 D、在实行行为之前有预备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 (1)预备行为与危害结果不存在因果关系。 (2)日常生活行为与危害结果不存在因果关系。 条件关系的特殊情形 (1)因果关系的断绝和假定的因果关系 前条件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后条件与结果有因果关系。 1、“甲意欲使乙在跑步时被车撞死,便劝乙清晨在马路上跑步,乙果真在马路上跑步时被车撞死,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问: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甲的劝说行为对乙的生命不会产生现实而又紧迫的威胁,不属于实行行为,所以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2、“丙经过铁路道口时,遇见正在值班的熟人项某,便与其聊天,导致项某未及时放下栏杆,火车通过时将黄某轧死。丙的行为与黄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问: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因为丙的聊天行为对交通安全不会产生现实而又紧迫的威胁,不属于实行行为,而只是日常生活行为,所以与危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 (2)二重的因果关系 两个条件都能导致结果,各自同时发生作用,竞合在一起导致结果。 两个条件与结果都有因果关系。例如,甲乙事前都向丙的水杯投了致死量的毒药,丙死亡。甲乙的行为都是丙死亡的原因。 重叠的因果关系 两个条件都不能导致结果,结合在一起同时起作用导致了结果。结论:两个条件都与结果有因果关系。例如:共同投毒致死。 2.相当因果关系说 介入因素 介入因素

文档评论(0)

cxiongxchun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