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小叶片技术大小叶片技术.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小叶片技术大小叶片技术

陈老师,是大小叶片方面全国最牛的人了,呵呵 据说国内单级的大小叶片的轴流级实验件做到了压比3.6,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轴流级的,是的话很不可思议啊 这是大小叶片的发展史 大小叶片是串列叶栅的一种,它常用于高压比的离心压气机中,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叶片后半部分的气动负荷,而将大小叶片技术用到轴流压气机上却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1971年,美国空军航空推进实验室的Wennerstrom[1]用常规方案设计了单级压比达3.0的轴流式转子,实验表明,其转子和轴的性能都远低于设计指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揭示,其性能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转子出口处气流有很大的落后角。为了解决此问题,Wennerstrom于1974年采用了大小叶片转子的方案[2],如下图所示,其基本思想是,由于气流最容易在叶背后段分离,所以在那里局部地增加小叶片,这样既可抑制气流分离,又可避免因增加全弦长叶片引起堵塞、效率下降和重量增加。 该大小叶片转子的等熵效率为0.82,进口轮毂叶尖半径比为0.75,转子叶尖速度为488米/秒,进口M数为0.55,出口M数为0.50,进口直径为45.7厘米,设计流量为13.6千克/秒。转子叶片轮毂、叶中和叶尖的稠度分别为2.172、1.937和1.861;静子叶片的轮毂、叶中和叶尖的稠度分别为2.393、1.803和2.145。分流小叶片的折转线与大叶片的相同。实验表明,这种方案允许在很高的扩散因子条件下得到好的气体动力性能。但很快发现,该转子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很不好,使总性能仍低于设计指标[3],但小叶片却对控制气流落后角非常有效,使得流量和压比较基准常规转子都大大提高。同一时期,美国GM公司罗伯特等人研究了由6个大叶片和5个分流小叶片构成的转子,其叶栅的物理特性为:弦长7.63厘米,轴向弦长4.7厘米,最大厚度与弦长比0.03614,安装角52.31°,折转角40.91°,叶片稠度1.9。分流小叶片的物理特性为:弦长3厘米,轴向弦长2.33厘米,最大厚度与弦长比0.045,安装角39.754°,折转角30.588°。研究结果表明:分流小叶片在最大非溢流静压比下能使出口气流角减小8%~9%,损失增加18%~25%;在设计的静叶角下,取得了最小的损失和最大的工作范围;在设计的进口M数下,使最大非溢流静压比从1.9下降到1.8。[4] 当时,带分流小叶片转子的设计方法是分流小叶片的形状与大叶片的相同,但弦长短些,这种小叶片的设计有一定的缺陷,如果不做改进的话,这样设计出的分流小叶片前缘将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叶片通道内的流线走向,在有激波存在时就会有很大的流动损失。经过70年代后期的多种努力,人们很快意识到,由于受到当时计算技术水平的制约,缺乏有效的分析手段,设计的转子叶片表面压力分布不佳,从而导致总性能仍低于设计指标。 1990年,Tzuoo[5]将全三维计算数值模拟手段引入到大小叶片的分析和设计中,使得该项技术的研究得以突破。2000年,Qiu[6]则将三维反设计方法用到大小叶片的设计中。他们研究中所采用的大小叶片叶型如下图所示,小叶片比大叶片轴向短30%。从等马赫数分布来看,在改进前大叶片吸力面上出现的激波以及小叶片前缘处大攻角的流动在改进后的大小叶片流场中已经完全消失。图中清晰的反映了原始叶型中的粘性层比改进后的粘性层要厚一些,而且改进后的整个流场梯度过渡十分均匀,这使得压气机的工作范围有了很大的提高。改进前的总压损失为1.8%,改进后总压损失降低为1.3%。 1988年,在美国 (IHPTET)”计划中,将大小叶片技术列为提高压气机/风扇负荷、减少级数的主要措施之一。1989年,作为IHPTET计划内容之一的‘‘联合涡轮先进燃气发生器(JTAGG)”计划合同承包商,Textron Lycoming公司(被联信公司收购,最后并入霍利韦尔公司)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全三维数值模拟技术取得的重大进展,重新开始了大小叶片气动布局研究[7]。为了可作比较,重新设计采用了与原设计相同的基本参数。经分析计算,在原大小叶片转子尖区,在小叶片前缘发出的激波与大叶片吸力面的交点后,出现了大的分离区,这是由于尖部叶片弯度过大,激波过强引起的。在重新设计的转子的尖部,其叶片的弯度大大减小了,由此而消除了那里的气流分离。同时,由实验得到原设计大叶片吸力面的尖部区有大的失速区,而新转子则未发现分离区。且三维计算发现的原设计尖部的大分离区与实验是一致的。JTAGG第二阶段配装大小叶片压气机的第一台技术验证机(XTC56/1)于2001年1月完成试验,达到设计指标。第二台技术验证机(XTC56/2)于2002年完成试验。据美国IHPTET计划“十年进展”称,单级大小叶片压气机,如上图所示,已达到F100-PW-220 级风扇的压比,并具有很高的效率。这一技术使得J

文档评论(0)

cduut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