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阐释.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军垦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阐释

“兴国之本,强兵足食”;“屯田兴,边境宁,屯田废,边境乱”;“人凭志气虎凭威,军垦凭的是枪和镐”;“宁愿流尽浑身血,不让祖国寸土丢”;“风平浪静不丢桨,形势大好不丢枪”;“地要天天扫,枪要天天练”;“枪不离身,马不离鞍。”(26)这一组谚语集中表达了屯垦戍边的重要性,即它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军垦战士深知自己肩负重担的份量,时刻履行着自己的天职。 “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军垦战士不畏艰,一天开荒两亩三”;“不穿军装不拿饷,劳武结合保边疆”;“手持羊鞭身背枪,牧羊战士走四方”;困难九十九,难不住战士一双手”;“军垦战士一双手,戈壁变绿洲……”(27)这一组谚语表达了战士的理想和责任感,鼓舞劳动热情,再现劳动生活,歌颂了战士的忘我劳动和献身精神。 石河子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区域,因而出现了反映民族团结的谚语,从中可以领略军垦人的精神风范。如“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兄弟心连心”;(28)“十三个民族十三朵花,各族人民是一家”;“安定团结要搞好,兵地团结最重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又如“全军官兵省一口,盖起工厂建高楼”;“全军战士省一件,修起工厂一大片”“老军垦的宝,一年四季黄棉袄;老军垦的饭,土豆、白菜、玉米面”;“宁旱农场千亩地,不旱社员一分田。”(29)这一组谚语形象概括总结了民族团结的必要性、重要性,字里行间洋溢着军垦人的榜样力量和奉献精神。 长期生活在垦区的人们,自己总结创作出了富有石河子典型民俗文化特征的谚语。如“是军队,工农兵学商;是工人,农林牧副渔”;“兵团的天大,连队容纳五湖四海;团场的地广,条田里有黄河长江。”(30) 一首“我为边疆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31)具有史诗般意义的诗句,是老军垦对自己及其后代所从事的屯垦戍边千秋大业的高度概括,集中展示了军垦人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境界。 以上仅从石河子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撷取了最富有军垦文化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加以民俗文化阐释,其实垦区民间文学所表现的社会生活面极为广阔。它的内容是军垦人最熟知、最关切的事物,与军垦人的思想、道德、生活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的形式是军垦人喜闻乐见的、与部队生活相关联、刚健蓬勃又富有多民族、多地域乡土气息的多元一体格局,语言质朴生动。所以,垦区民间文学从内容到形式构成了军垦性、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和多元一体性的主要特征。 总之,垦区民间文学与垦区民俗文化密不可分。民俗文化是民间文学的沃土,民间文学反映着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又包含着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在民俗文化领域里占据重要位置。军垦民间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垦区人民生活,尤其是精神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浓郁的时代特征。 军垦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阐释 —以石河子垦区民间文学为例 石河子大学 薛 洁 发表于《民俗研究》2001年第4期 石河子,一颗与新中国同龄的耀眼的绿洲明珠,因军垦而生,缘农垦而兴。在这里启动了军垦第一犁,挖掘了军垦第一井,建起了军垦第一楼……;又聚集了《王震将军》、《军垦第一犁》、《边塞新乐章》雕塑群和军垦博物馆、周总理纪念碑……石河子,堪称新疆兵团的摇篮、军垦文化的窗口。 广大军垦战士既是物质文明创造者,又是精神文明创造者。文化源于生活,军垦特色的生活必然产生军垦特色的文化,沸腾的屯垦戌边生活是垦区民间文学产生的不竭源泉和肥沃土壤;垦区民间文学适应保边、生产的需要而产生,并直接为屯垦戌边服务。本文从中国歌谣、民间故事和谚语这三套集成的新疆卷石河子分卷入手,进行民俗文化阐释,旨在探索精神民俗文化中军垦特色文化的深层底蕴。 一、歌谣:笔者从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中撷取了最具军垦文化特色的部分,阐释其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讴歌军垦战士可歌可泣的创业岁月、亦军亦农的生活情景以及乐观豁达的军人品格。 劳动歌以“军垦新歌”为主,反映垦荒部队开荒造田、修渠盖房、种粮植棉、造林防沙等征服自然的劳动情景,同时反映出丰富多彩、以苦为荣、乐观向上的军垦民俗文化生活。如《打荒谣》:“刮风当广播,下雨当水喝,土坷垃当枕头,芦苇当被窝。”(1)它是垦荒初期战士们白手起家、风餐露宿、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抒发了战士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壮志豪情。 《垦荒歌》(2)表达了开荒种地搞生产、万古荒原建家园的雄心壮志,以“杀敌不怕流血,生产不怕流汗”结尾,表现了战士们把荒原当战场、克敌制胜、亦军亦农的生活。《春播歌》“千军万马奔战场,太阳下山有月亮。机声震破荒原梦,抢时抢墒种棉粮。”(3)更是战天斗地、如火如荼、夜以继日、屯垦戍边沸腾生活的缩影。

文档评论(0)

44777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