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登记序号 项目编号
分类代码 计划类别
江苏省卫生科研项目
科 研 设 计 书
项目名称社区卫生服务研究
课题名称医院和社区联合暨
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心力衰竭
主要承担单位 泰州市中医院
单位地址江苏省泰州市邑庙街6号
邮政编码225300
开户行、帐号
课题负责人 王晓洪
职务(称) 主任医师(教授)
联系电话 05236611076
一、立项依据:
1.与选题直接相关的国内外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协大众生活的主要因素,其中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也是心血管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据国外统计,人群中心衰的患病率约为1.5%-2.0%,在过去的40年中,由心衰导致的死亡增加了6倍。我国目前35~74岁成年人中约有400万心衰患者,患病率达0.9% 。目前,心力衰竭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年死亡率可以达到20%~50%。因此,心衰也正在成为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心力衰竭的治疗模式已经改进。2005年最新的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指南已经颁布。
而我国由于广大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患者和公众对心力衰竭认识不够,目前普遍存在着对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低,并且与日益增加的发病率之间存在着鲜明的矛盾。指南的推广普及率不高,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衰的优势没有发挥。仅仅靠各大医院施行诊疗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目前以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防治的报道甚多。经大量临床观察证明,诸如参麦注射液、鹿角方、复方丹参注射液及益气活血方等多种中药方剂对改善心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预后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中药针剂的应用,极大丰富了的防治手段。但现有资料大多数是经验报道,可重复性差,缺乏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许多经验难以推广,且大量报道的中医药治疗多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多是简单的叠加,缺乏规律性。因此有必要组织长期、随机、多中心、双盲的临床试验,取得中医药治疗及二级预防的循证医学证据,从而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或治疗方案,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学在防治中的作用。 选题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传统的心衰治疗虽能减轻症状,但是不能降低死亡率。近10 余年来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等神经内分泌抑制药物在改善症状体征的同时,还可减少再住院率,提高存活率,真正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这些基于循证医学的现代治疗理论构成了慢性心力衰竭的规范治疗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指南为了强调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过程,将心力衰竭分为A、B、C、D 4个阶段,这种分期的方法提供了从“防”到“治”的全面概念,以及不同阶段的治疗对策,非常实用。它涵盖了心力衰竭发生的全过程,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这一战略的转移对心力衰竭的预防与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早期治疗可以阻止其发展,而早期预防可阻止其发生。
现在,心衰的干预措施重在预防已经形成共识,并且经大量循证医学的证据证实。很多医院在防治心衰的科学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如心衰门诊的建立,使患者得到了统一的管理,可以按照指南进行规范治疗,提升了诊疗效果。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也取得了很多经验。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包括社区参与的全方位防治体系的建立,指南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较大,对中医特色不理解,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大部分患者没有获益,患者的生存质量、发病率、住院率、死亡率和医疗费用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祖国医学无心力衰竭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属于中医所述的心悸、怔忡、水肿、喘证、痰饮、胸痹等范畴。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涉及诸脏。本虚是以心气、心阳亏虚为主,标实为痰饮、瘀血、水湿内停。标本俱病、虚实夹杂是本病的病理特点。心力衰竭早期表现为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劳力、卧位、感受外邪等是加重心力衰竭的诱因;浮肿、紫绀等是心力衰竭较重的临床表现;喘脱、昏厥是脏腑虚损、阴阳离决之危候。心力衰竭初始病位在心肺,后期累及脾、肝、肾等脏。心气虚衰是心力衰竭的发病基础,心气不足存在于心力衰竭发病的全过程,也是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证候。心气是心脏功能的原动力。心气充足、旺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血液才能循脉正常地运行于周身,充分发挥血液的营养作用。心气虚亏,导致气血运行障碍,日久由轻渐重,终致心悸、怔忡,血脉瘀滞,水道不利,少尿水肿。《诸病源候论》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