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1 朱熹
3-6 人心與道心 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程頤: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欲則天理明矣。(程氏遺書卷二十四) 只是這一個心,知覺從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覺從義理上去,便是道心。(朱子語類卷七十八) 饑欲食,渴欲飲者,人心也;得飲食之正者,道心也。(朱子語類卷七十八) 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乎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中庸章句序) 3-7 存天理滅人欲 有個天理,便有個人欲。蓋緣這個天理須有個安頓處,才安頓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來。(朱子語類卷十三) 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底是人欲。(朱子語類卷七八) 人只有個天理人欲,此勝則彼退,彼勝則此退,無中立不進退之理。凡人不進便退也。(朱子語類卷十三) 3-8 居敬窮理 程頤: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程氏遺書卷十八) 學者工夫,唯有居敬窮理二事。此二事互相發,能窮理,則居敬工夫日益進,能居敬,則窮理工夫日益密。(朱子語類卷九) 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朱子語類卷十二) 敬非是塊然兀坐,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而後謂之敬。只是有所畏謹,不敢放縱。如此則身心收斂,如有所畏。常常如此,氣象自別。存得此心,乃可以為學。(朱子語類卷十二) 敬莫做一件事看,只是收拾自家精神,專一在此。(朱子語類卷十二) 敬便有義,義便有敬。靜則察其敬與不敬,動則察其義與不義。(朱子語類卷十二) 涵養須用敬,處事須是集義。(朱子語類卷十二) 敬者,守於此而不易之謂,義者,施于彼而合宜之謂。(朱子語類卷十二) 第二節 朱熹 朱熹 (1130~1200)中國南宋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朱熹14歲喪父,依父友劉子羽生活,受業于胡憲、劉勉之、劉子翬。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31歲正式拜程頤三傳弟子李侗為師。 二程——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 朱熹一生著述宏富,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易學啟蒙、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等。 朱熹集,郭齊、尹波點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朱子全書,朱傑人、嚴佐之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主要參考文獻: 侯外廬等: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張立文: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1.理氣論 1-1 理本論 自下推而上去,五行只是二氣,二氣又只是一理;自上推而下來,只是此一個理,萬物分之以為體。萬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然總又只是一理。(朱子語類卷九十四) 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朱子語類卷一) 且如這把扇子,此物也,便有個扇子的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當如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朱子語類卷六十二) 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爲天,地得之而爲地,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爲性,其張之爲三綱,其紀之爲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讀大紀,朱文公文集卷七十) 1-2 理氣關係 1-21 理氣不離 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此氣,然後有形。其性其形,雖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間,分際甚明,不可亂也。(答黃道夫,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 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朱子語類卷一) 才有此理,便有此氣;才有此氣,便有此理。(朱子語類卷六十五) 有此器則有此理,有此理則有此器,未嘗相離,卻不是於形器之外,別有所謂理。(朱子語類卷九十五) 1-22 理先於氣 有理而後有氣,雖是一時都有,畢竟以理爲主。(朱子語類卷三) 理與氣本無先後之可言。但推上去時,卻如理在先,氣在後相似。(朱子語類卷一) 理未嘗離乎氣。然理形而上者,氣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豈無先後!(朱子語類卷一) 所謂理與氣,此絕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則二物渾淪,不可分開各在一處,然不害二物之各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嘗實有是物也。(答劉叔文,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 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無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卻旋將道理入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