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二寒假古诗文阅读训练:“哲思理趣”主题.docVIP

2012年高二寒假古诗文阅读训练:“哲思理趣”主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年高二寒假古诗文阅读训练:“哲思理趣”主题

凌虚台记                     苏 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①。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危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怳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②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扶风:地名,今陕西凤翔县。②虺:毒蛇。   【鉴赏训练】   1.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于南山之下 国:国家   B.虽非事之所以损益 益:增加   C.相寻于无穷 寻:循环   D.而况于人事之得丧 丧:失去   2.下列语句能够反映作者“兴衰无常”观点的一组是   ①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②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怳然不知台之高 ③昔者荒草野田……岂知有凌虚台耶 ④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 ⑤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⑥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风太守陈某为登高远眺建筑了一座土台,并请苏轼为他写了这篇记文。文中在记叙土台修建的经过时,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兴废成毁的历史,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   B.作者从建造于终南山之下的国都和扶风城的地理形势说起,自然引出太守修筑“凌虚台”的缘由,为下文的感叹议论作了准备。   C.文章由“凌虚台”的修建而联想到历史上不少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的建筑,而今大都成了废墟残垣,从而抒发了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   D.文章最后部分卒章显志:世上万物变化无常,故不足以夸世耀人;真正值得追求的是那些永恒“足恃”的东西:即人要有精神的追求。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2)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3)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初发扬子①寄元大校书②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③安得住!   【注】①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②校书:官名。③沿洄:指处境的顺逆。【知识链接】韦应物,京兆万年人,唐代诗人。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职责而空费俸禄自愧。苏州刺史届满之后,他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韦应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机。他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其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赏析】诗的首联写自己泛舟远行,扬子江面上烟雾迷茫,而此时自己的心情更是凄凉,因为自己就要与“亲爱”的元大校书分别了。诗人以“亲爱”二字称元大,可见二人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   颔联写诗人站在船上,不停地回望广陵城。从朦胧迷茫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了广陵寺庙中的钟声,这钟声时断时续,残损不全,使诗人的心情更难过。这两句诗表面上看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深感内蕴深厚。作者以景喻情,言简意深。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这两句诗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   颈联写了诗人面对着滚滚的江流,面对着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这句话虽然明白如话,却在浅显之中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非常珍惜与元大校书的感情。   尾联写了诗人站在船头,面对江流,想到自己的人生际遇,不禁感慨万分。诗人将人生与江流联系起来,寓意深刻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