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盐神韵(定稿).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淮盐神韵(定稿)淮盐神韵(定稿)

淮盐神韵(解说词) 王善芳 相传公元13世纪,当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踏上中国大地,脚下是一片令他惊叹的神奇土地,他在游记里描述:“在漫长的海岸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 这个让西方探险家所惊叹的盐就是属天下之珍、一国之粹的神奇精灵——淮盐。 淮盐因淮河两岸盛产海盐而得名。位于连云港市境内的淮北盐场是镶嵌在黄海之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位于中国版图的脐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西倚亚欧大陆桥,连通百国,腹地广阔,盐田星罗棋布,盐河纵横交错,占地360平方公里。 四千年来,垒垒淮盐似一束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四千年来,莹莹淮盐似一首隽永的乐章,谱写出了一曲动人心魄的淮盐神韵! 千年脉络耀古今 “漉沙构白,熬波出素;积雪中春,飞霜暑路。”这美丽的诗句出自南朝诗人马融的《海赋》。 古老的歌谣,历史的脉冲,文明的剪影,岁月的苍茫…… 绘出了淮北大地上那辉煌悠远的一页,让我们拂去那积淀了四千年的尘埃,去触摸古老的淮盐大地上那盘亘而去的生命车辙、历史陈迹。 淮盐生产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也有两千多年。淮盐首见史籍的是汉昭帝时桓宽的《盐铁论》,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指出:“彭城(徐州)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东有海盐之饶”。公元前514年前的春秋时代,吴王阖闾就在苏北沿海发展盐业,据1992年东海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考证,西汉朝廷已向东海郡的伊芦、北浦、郁洲三盐场派出盐官。唐代宗宝应年间刘晏任盐铁史时,淮北建立专场产盐。到清末,淮北已有济南场、中正场、板浦场和临兴场四场。 因此说,淮北盐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用四句话概括:起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振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 盐,方正,清纯,滋养万类,更有支撑国计、济惠民生之功绩。 几千年来,淮盐对国家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盐税历来是各朝各代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源。《元史》说得精准而明白:“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两淮盐独当天下之半”,到明清时淮盐盐税已占国库财源的三分之一。 据有关史料记载,1915—1924年淮北盐场的平均产量占两淮盐场总产量的70%。当时淮北盐产业号称“馈食偏六省,税课甲宇内”。 解放战争期间,淮北盐场素有“华东金库”的美称,其盐税成为苏北解放区财源的一大支柱。 让我们从两个事件中,来领略一下淮盐的历史地位。一是宋太宗赵匡义要求把淮盐倾销江西,以厚利充实国库,但江西大吏郑澶违背旨意,公然运广东粤盐入赣,将淮盐拒之门处,结果落得个削职罢官的下场。二是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在南京梅园新村同国民党谈判,代表团大量费用是取自淮盐。有一次代表团紧缺费用,是宋庆龄从淮北盐场急调了三万担盐,换成了几十万元法币济了代表团的急。因此,有学者断言:如果没有两淮的盐利,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许要改写。 黄金无足走天下,淮盐自古天下香。淮盐,盐族珍品,驰名中外。明代宋应星曾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在《天工开物》中说到:淮盐质重,其它海盐质轻。唐朝诗人李白曾这样夸耀过她:“吴盐如花皎如雪。”海州名士苗坦之则赞咏她 “垒垒晶莹富贵盐”。光绪三十二年,淮盐在意大利秘拉诺万国博览会上以“色味俱佳”获最优等奖牌,成为“中国海盐见于世界之代表”。 1989年,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淮盐荣获金奖。 淮盐走出国门,已有数百年历史。建国后,淮盐长期行销豫、皖、鄂、赣、湘、沪等十三个省、市,约二亿多人常年食用淮盐。 芬芳硕果续辉煌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淮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连云港市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块被称作盐鐅的铁器。据专家介绍,古时产盐是由几户盐民每家拿出一块鐅片拼合起来,产好盐后再打散分开保管。这块盐鐅正是古人制盐工具之一。 淮北制盐工艺的演绎,历经百代人之手,大体经历了从海水煮盐到天日晒盐两个漫长的过程。炽热的红色火焰与蓝色的海波不仅凝结成了“色白、粒大、味美”的淮盐,更编织成了一幅海盐文化的绚丽篇章。 海水煮盐工艺,大致可分为刮土淋卤和滩灰淋卤两种方法。 “土面刮来淋玉液,鳌头沸尽结银花”说的是刮土淋卤煎盐工艺;“没晒足灰泥,层层白相映;易地聚成堆,再淋盐始盛。”指的是刮土淋卤煎盐工艺。 这是莲荷经霜坚硬如石的莲子,先民们用它来测试卤水的浓度。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里讲:“取石莲十枚,尝其厚薄,全浮者全收盐,半浮者半收盐,三莲以下浮者,则卤未甚。”这种至迟在宋代已广泛使用的测试海水浓度的技艺是我国古代盐民的一大发明,与现代通用的波美表测定液体比重的原理基本相同,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先民们的智慧。 从传说中的夙沙氏到公元1500年的明代,海水煮盐的历史差不多延续了三千多年。 海水晒盐是海盐生产上的工艺技术革命,明朝末年,淮北的海盐生产就开始逐步向海水滩晒制盐过渡。 淮北滩晒技术不断改进,从分散的小型砖池滩晒逐渐向大型的泥池滩晒过渡。这是兴盛了百年左

文档评论(0)

skewgu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