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盐与非遗kkk.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淮盐与非遗kkk淮盐与非遗kkk

淮盐与非遗 卢同根 淮盐晒制技艺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2008年已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技艺,无论从形制、功能和表意上,还是从生产性、实践性和核心工艺创造上,都具有极高的知识产权价值,是需要人们倍加保护和传承的。 大海是个大盐库!全世界海水里的盐分足足有5亿亿吨,倘若把所有海水中的盐全部提取出来,铺在陆地上,那么地面就得平均增高150米。盐如此之多,是今人计算出来的,古人并不知晓。那么,盐是如何被人们发现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呢? “夙沙氏煮海为盐”向来被视为我国海盐生产之始,说明早在距今五千年的神农时代,生活在大海岸边的部落已利用海水煎盐了。据专家推测,原始人最初煮盐的容器极可能是天然成形的凹形片状石器,后人改用陶器,利用金属器皿煮盐,极可能肇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广泛应用。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工钻燧取火、陶器发明和煮海制盐是构成人类饮食文明的三个基本条件。 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也是世界上盐业历史最长的国家之一。淮北制盐工艺的演绎,不过是中国海盐生产的一个缩影,它大体经历了从海水煮盐到天日晒盐的两个漫长过程。炽热的红色火焰与蓝色的海波凝结了莹洁的食盐,编织了一幅海盐文化的绚丽篇章。 淮北煮盐生产见诸文字记载始于汉代。《史记?平淮书》说:“……愿募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意思是官府提供煮盐的器具,雇工煮盐,发给费用,从此制盐才开始成为一种正式的行业。那时,淮南、淮北盐区的生产方式基本一样,都是煮海为盐。因为海水中含有百分之三的盐分,在熬煮过程中,蒸发掉水分,咸水渐渐浓缩,最后结晶为盐。煮盐又称熬盐、煎盐。从事煎盐的人叫“灶户”,户有盐丁。煎盐的盐灶分为官办与民办两种,商人出资办的称之人“商亭”,盐民自办的称之为“灶亭”。 明嘉靖年间,两淮巡盐御史雷应龙,总结煮盐生产主要设施:“以卤池为本,以草荡为资,以铁盘为器,以灶房为所,有一未备,煎盐有妨。”灶民煎盐,必须有荡田。“荡为草源,草为盐母”。元朝为了煎盐,废除了淮北的洛要、惠泽两场,使之变为草荡,供板浦场砍草煎盐之需。 古代煮盐容器,主要有三种,即铁盘、竹盘和镬子。 明代铁盘称盘铁,直径10尺左右,盘边高1.1尺,由数块铁叶合成,每片之间有销钉铆合,经卤汁弥缝,成为一盘。清代两淮熬盐铁盘每口重三四千斤至五千斤,每昼夜熬盐五、六百斤。竹盘煎盐是一项发明创造。竹盘是易燃物,而当其里外涂以蜃灰后,变成了轻巧耐火的煎盐器具。蜃灰是用海边牡蛎之类的贝壳煅烧而成。竹盘容量大,一昼夜可产盐5000斤,每只竹盘仅用10天。镬子为宋代盐户家家备有的小型煎锅,一家通夜可煎两镬,得盐60斤。 海水煎盐工艺,大致可分为直接煎炼和淋卤煎盐两种方法。应看到,从直接用海水煮盐演进到制卤煮盐,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宋代或唐代实现了突破,是海盐生产工艺过程中一个重大进步。, 直接采用海水煮盐法是:一侧为波翻浪涌的大海,几个灶民用长柄勺直接挹海水倒入水桶,另有两人挑海水倒入锅灶上方的水池中。水池与锅有管子相通,可加海水入锅。灶口有人添柴管火,灶旁有人不断用盐铲将锅内已结晶的食盐捞入旁置的缸内,另有数人将成盐送往盐仓中贮存。 淋卤煎盐工艺主要是:刈草于荡,烧灰于场,晒灰淋卤,归卤于池,煎盐于盘。灶灰被保存下来用于卤水生产。卤水上灶之前,需要用古莲子测试其浓淡厚薄。这种技法是我国古代盐民的一大发明,至迟在宋代已广泛使用,计有“五莲法”和“十莲法”等。这种测试海卤浓度的技术,与现代通用的波美表测定液体比重的原理是相同的。为提高煎盐效率,还要在盘中放入皂角,因其水解后的生成物会促进盐水的饱和,加速食盐的结晶过程。 淮扬之盐产于海州一带。潮来时汪洋无际,潮退后弥望皆白。遂各依界域,取其潮水入锅熬成盐。而煮之者,就是盐丁,无月无日不在火中。最可怜者,三伏之时,前一片大灶接联而去,后一片大灶亦复如是。居其中熬盐,真如入丹灶内炼丹换骨一样!其身为火气所逼,始成白,继而红,继而黑,皮色成铁,肉如干脯。 从传说中的夙沙氏到公元1500年的明代,海水煮盐的历史差不多延续了三千多年。直到民国建立的二十世纪初,在海盐产区一直存在着煮海为盐这一生产方式。 晒盐是以海水为原料,以盐滩为主要设备,以太阳和风力为能源,将海水提炼浓缩成卤水,放入结晶池内曝晒成盐。这是一次海盐生产上的工艺技术革命。海水晒盐法始于何时?说法不一。大多数人认为宋、元以前二法兼用,明代纯用晒法。其实,改煎盐法为晒盐法是沿海盐民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到的成功经验。 有关海盐晒制技术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清初康熙年间,由一名天主教传教士将天日制盐法传入我国,为了谋取公利,康熙大帝主张将此法在全国推广。首先在今河北省沿海开建了模范盐田。之后,又将此法通告各省,并命令各地方官,在适于制盐的沿海地区,采用奖励的办法结集民众开建盐田,结果在全国沿海纷纷兴起。这种

文档评论(0)

skewgu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