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节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课件.pptVIP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节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交互形式 (一)触景生情 内涵 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 举例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解说 这首诗的作者,因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况,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同开放。将所见之景和引发之情,艺术地概括在四句诗中,有着完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 (二)缘情写景 内涵 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 举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解说 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在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 (三) 情景分列 内涵 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晰,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 举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解说 这首诗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四)寄情于景 内涵 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于景 举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解说 这首词写了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五)景略情在 内涵 表面看来,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 举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解说 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美 意象与物象、意境之间的关系 1.意象与物象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抽象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成为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 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 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更多的富于主观色彩、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不屈不挠、傲雪凌霜的意趣。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2.意象与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在又说意象是主客观的交融契合,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可以这样区别它们: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