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_463714.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_463714

六上第一单元 课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 第 1 教时 总第 1 个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懂得不仅要勤学而且要多问的道理,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 重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懂得不仅要勤学而且要多问的道理,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 准备 (1)挂图。 (2)先学提纲: 当你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是如何解决的?搜集一些具有“不懂就问”好习惯的人的故事。 教 学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同学们听说过“不懂装懂,永是饭桶”这样一句话吗?那么当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就应该——不懂就问。(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有方向。 1.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懂得不仅要勤学而且要多问的道理,有目的地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2.要懂得勤学好问。 三、突破自学障碍点,指导观察插图。 1.提示任务: 请同学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书上的插图。思考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2.自主观察: 自主观察,写下观察所得。 3.交流感悟: (1)第1幅图上这位小学生向老师请教时态度怎样,老师会怎样想?          (引导学生看懂是一位小学生遇到难题向老师请教。) (2)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在干什么?参观校史馆时两位小学生会遇到哪些疑问,他们会如何问? (引导学生看懂是两位小学生参观校史馆) (3)第3幅在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看懂是课间同学之间相互请教、交流。) (4)第4幅在哪里?他们正在干什么?同学会向老师请教些什么问题呢? (校园里两个同学向老师请教有关花卉知识。) 小结:生活中处处皆学问,课本里、自然界的一切只要自己有疑问,都可以向别人请教,只要自己动了脑筋还不能释疑,随时随地都可以问。 四、把握插图主旨,组织学生讨论。 1.提示任务: △不懂就问就是要好问,那么我们可以向谁请教?请教什么?请教别人时该注意什么? △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么样? 2.自主思考: 小组交流,思考以上问题。 3.交流感悟: △(1)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问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的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自己就会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小结:我们既要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又要注意问的内容、时间和地点,同时注意有礼貌,让自己真正学有所获。 △你在课外搜集到哪些“勤学好问”的名人故事呢? 预设: (1)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不但勤奋好学,而且不懂就问。有一次,列宁和几个小朋友在野外玩。有一个小朋友挖到了一个屎壳郎的窝,发现里面竟有很多小粪球。大家感到很奇怪,于是就请教学习好的列宁,但列宁也不知道原因。他答应三天后把答案告诉大家。他一回到家,就向哥哥请教,可是哥哥不知道,于是列宁又找家里的书看,可是家里的书上也没有这个知识。第二天,列宁在图书馆查了整整一个上午,终于找到了答案。小朋友听了这个答案,都满意地笑了。 (2)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小结: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自己动了脑筋不能解答,随时随地都可以问。其实“不懂就要问”,就是“多问”,这是与“勤学

文档评论(0)

ea2389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