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练习:第1部分 现代篇 专题讲座3 Word版含答案.docVIP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练习:第1部分 现代篇 专题讲座3 Word版含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练习:第1部分 现代篇 专题讲座3 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讲座(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贯通 专 题 知 识 整 合 重 组 类 比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初步奠基(1949~1954年)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1954~1956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时期结束。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曲折发展(1956~1978年) 这一时期,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特别是在1966~1976年“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1978年至今)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 1.理论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的相关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成功实践 中国政府对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 3.现实意义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新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杰出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形成“万隆精神”。 3.三个时期和特点 (1)奠基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边倒”,步入国际舞台。 (2)拓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一大片”,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 (3)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向世界。 4.四个具体表现 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同美国等国家的关系;不结盟政策。 5.主要成就 (1)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准备阶段(1949~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1)三项准备: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中苏建交。 (2)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4)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5)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发展阶段(1956~1978年)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2)两个方面: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召开,实行“八字”方针;挫折失误——“三面红旗”“文化大革命”。 (3)“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三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 (5)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场浩劫——“文革”;一个错误——“左”倾错误。 3.新时期(1978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 (1)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一个目标: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两个领域: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4)五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优先发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