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与美在意象有关的古代思维方式.docVIP

探讨与美在意象有关的古代思维方式.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讨与美在意象有关的古代思维方式.doc

探讨与美在意象有关的古代思维方式   【摘要】   在美学上,“道”的思想其实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老子和庄子关于“意”和“象”的观点,形成了道家统一的意象观,指出了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的方向,注重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而柳宗元和慧能禅师所代表的两种美学思维方式对美在意象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结合了他们这两种相辅相成的美学观点,才构成了叶朗先生所提出的美在意象这一思维方式的根据。   【关键词】   道;意象观;慧能禅师   一、道家的意象观   道家由春秋时期老子所创,其主要思想在“无为”,“逍遥”。对中国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美学领域,叶朗先生所提倡的,也正是道家的“道”,“妙”,以及“逍遥”等美学中的意象观。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将“道”视作是这个世界的本源。由此可见“道”在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性。在哲学上,很多人都将道家思想简单地归类于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并加以批判。我认为有失偏颇。   而在美学上,“道”的思想其实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因为它既是“有”的,又是“无”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是“虚实”,“有无”的结合和统一。而也就是无形的道,让后世无数文人在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放弃了在他们面前的“眼前之竹”转而去寻找那些事物背后的“道”或者说宇宙本体和生命的关照,而在他们的创作上,也就有了一个从“有”追寻到“无”,从“实”追求到“虚”的过程。而在这样的追寻的过程中,中国历代的文人们所想要达到的那种理想境界,那种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境界,就是“妙”。   和“道”一样的,“妙”也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并且是通向“道”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妙”正是体现了“道”或者说“美”的无限性和自由性。   另外,还有庄子的“逍遥”的思想,这并不仅仅在他的《逍遥游》里面,而是蕴含在《庄子》的每一个角落当中,这也正是《庄子》“汪洋肆意”的精髓所在。道家思想与“美在意象”的思维方式,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   首先从老子的“道”这一观念上看,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存在于世间的万物当中,而“道”中包含了“象”,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里的“象”就从有形的“象”中超脱了出来,属于“意象”中的“象”的范畴了,因为两者都是不可捉摸,但是却能够通过对有形的“象”,有形的事物的体验而感知,在这里,老子实际上指出了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审美的方向,那就是审美主体应该在审美过程中去感受世界万物的“道”,将审美的目光从“用形之象”转移到它背后所隐藏着的“无形之象”上,从而形成审美主体自身与万物交融的意象世界,而从“有形之象”到“五行之象”的感知,会带给审美主体怎样的审美效果恩?那就“妙”,如果从美学上来观察,“妙”其实就是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活动,形成了自己的“意象世界”之后所带来的一种审美愉悦感。同时,老子的“道”的观念也指出“五行之象”是能够对通过“有形之象”的审美而感知到,所谓“有无相生”,从而肯定了在“意象世界”的形成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而庄子的“逍遥”,就是让自己不受外在的功名权力和一切的限制,转而去追寻自己内心的自由。将这样“逍遥”的思想转移到美学领域当中,就可以理解为抛弃那些外在一切的限制,去自由地寻找“情”和“景”的契合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寻找到那些真正美的事物,进而获得内心愉悦和宁静。如果结合“美在意象”的意象观,就是应该怎么样进行审美活动的问题,因为“道”本来就存在于万物当中,而通过对“有形之象”的审美和观察能够感悟到“五行之象”,从而达到自身与“道”的契合的状态,也就是“妙”,就是不被外在的事物(例如功名利禄)影响的状态,从而弃“言”会“意”,忘记外在的限制。转而去寻求无限的精神世界。最终体验到“大道”之“妙”。   而对老子和庄子的意象观加以总结的话,我们就能发现,老子更注重“象”,指出了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的方向,指出了“道”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而庄子则显然更注重“意”,注重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指出了怎么样去追求“道”的问题,而正是老子和庄子关于“意”和“象”的观点,形成了道家统一的意象观。   二、慧能禅师的美学思想   关于六祖慧能的传说,最为著名的就是他与北宗神秀的偈语,摘录如下:   北宗(神秀):   身似菩提似,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   南宗(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很明显地发现在神秀的偈语中,实际上仍然存在一个“实体化”的“本心”,需要“时时勤拂试”,才能保持那种“不惹尘埃”的理想状态。而反观慧能的偈语,显然就已经消除了这种“实体性”的本心了。   从美学的角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