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基本信息 课名 《童年的发现》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语文 学段 第三学段 年级 五年级 授课日期 2015年4月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年12 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其他参与者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不要只顾到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各门功课都和思维的训练有关,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不仅把课文作为语言的典范,也作为思维的典范。在《小学语文学科育德指导纲要》道德素质教育中也指出:“要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精神。”从学情出发,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家精神的感染,了解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童年的发现》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永远的童年”。本单元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美好的同时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是俄国思想家、作家费奥多罗夫的作品,记叙他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作者在这篇课文表达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1.层次清楚,结构严密。文章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通过梦中飞翔、询问老师和观察思考这三个部分来交代发现的过程,最后通过生物课上老师的讲解证明了他的发现,可以说是层层展开,清楚明白。 2.先果后因,倒叙手法吸引读者。 3.人物形象鲜明。在作者描述自己发现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他大胆的想象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以及执着追求,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字里行间中,九岁作者的神情样貌映在了读者眼前,活灵活现。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课后习题就是我们了解编者意图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文有四道课后题。其中第二题考查的是学生根据需要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第三题考查的是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和段落做出符合文意的解释(形成解释);第四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作出评价,并能联系文本说明理由的能力(作出评价),同时这一能力要求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安排在第五、第七两个单元中进行。这三道题不仅与课文的表达特点紧密联系,而且都直指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生情况: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点、教材的表达特点以及编排目的,首先我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了学情调研。 教学方式: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读中感悟,对比分析感受人物的特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手段:默读自学—朗读感悟—联系同类文—深入体悟 技术准备: PPT 通过调研我了解到学生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本的内容上,而没有从对人物情感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对费奥多罗夫的评价停留在聪明、爱提问题、爱思考这个层面上。在语言表达上过于浅显,不够准确。 根据学情调研发现的问题我对学生在形成解释和作出评价这两个能力点进行了分析。在我们班每个单元的练习试卷中,形成解释和作出评价这两个能力考核点的得分率较高。错题原因——80%以上学生回答问题的要点不全,50%以上的学生用词不准确。可见,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不够,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 从学生情感基础上看,他们学过四年级上册的《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以及四年级下册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表现了科学家大胆想象,执着追求的精神,《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表现了科学家在追求科学真理过程中勇于面对质疑的态度。这两篇课文为学生感受作者童年大胆想象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受到惩罚时的情感奠定了认知基础。 综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能够感受到童年生活给作者带来的乐趣,但是,学生对人物的理解缺乏深度,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比较浅显。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深度不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读中感悟,对比分析感受人物的特点,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问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人物的特点。 难点:准确、全面地评价费奥多罗夫这个人物,以及深刻全面地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教学流程示意

文档评论(0)

yyanrlu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