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2015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第5单元 赏析示例.pptVIP

【成才之路】2015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第5单元 赏析示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才之路】2015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第5单元 赏析示例

( 2015年高考天津卷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 同“趋” )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酉阳杂俎·贬误》 【注】 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悼”有“担心、悲伤、悼念”几种义项,根据语境,应该是“担心”的意思。B.根据语境,解释为“停止”正确。C.“审”有“详细、确实、清楚”几种义项,结合句意推断,这里是“确实”的意思。D.“赍”,联系《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赍( 赠送 )钱三百万”中的“赍”,推知解释正确。 【答案】 A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平时学习文言文时要养成梳理和积累文言实词含义的习惯。答题方法:①联想推断法;②句式推断法;③语法推断法;④语境推断法。 1.结合本文提供的相关时代背景,了解“论”的文体特点及作者的生平。 2.阅读注释,扫除语言障碍;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3.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从而理解作者创作此文主旨,即讽谏宋王朝要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抗战。 7.走近作者 苏洵( 1009—1066 ),字明允,号老泉( 因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 ),眉州眉山( 现四川眉山 )人,北宋著名散文家。27岁始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权书》等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修赏识,由此声名大振。后人因其二子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风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8.了解背景 宋朝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自宋开国到苏洵去世,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此文的。 (一)自主思悟 1.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最终归结到“赂”上。 2.第①段中使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问一答,层层深入地议论“赂者”对“不赂者”的严重影响——“不赂者以赂者丧”,突显赂秦的危害。 3.第②段中说“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那在于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d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