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腿之杰—戳脚
北腿之杰——戳脚
文\张洪国
戳脚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它以手脚并用、腿法突出、内容丰富、技击性强、 攻防结合严密为特点,被武林推为“北腿”的代表,享有“北腿之杰”的美誉。
一、拳种渊源
任何一个武术流派的产生都有其历史作为背景,作为“北腿之杰”的戳脚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所谓“时世造英雄”,戳脚流派内容的丰富、完善得益于清朝(1813年)爆发的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农民起义,其领袖人物之一的冯克善便是当时的英雄,他是近、现代人们公认的戳脚门主要创始人。
关于戳脚的历史源流,武林中有“创于宋,成于明,盛行于清”的说法。在宋代,自宋太祖创编32路长拳后,各种武术套路及门派逐渐兴起,其十大门派中的“枝”指的就是戳脚,相传为宋代道士邓良所创。《辞海》中有:“戳脚,亦称‘水浒门’,武术拳种。盛于明清,流行于我国北方,以腿功见长,并强调手脚并用……”戳脚“盛于明清”,则必创于明代以前。元代时,蒙古人怕汉人造反,严禁民间习武。综合看来,戳脚创于宋代是可信的。
明代解除禁武,戳脚又有了较大的发展,有关戳脚的内容,在明初的《水浒传》中已有记载。《水浒传》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中,描述了鲁智深“一脚点翻”邓龙的情节;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蒋门神”中,又详细地描写了武松使用“玉环步鸳鸯脚”的招法醉打蒋门神的精彩场面。鲁智深用的“点腿”就是戳脚中最基本的腿法,而今之“玉环步鸳鸯脚”与书中描写的,在动作名称、实用技法上完全一致。《辞海》中称戳脚为“水浒门”,是因《水浒传》中众好汉习练戳脚、精通戳脚的缘故。由此可见,明代时戳脚已形成,并因此有了相当广泛的影响,才被写入文学作品中。
经宋至明,由明到清,戳脚历经数百年的传播、发展、完善,到清道光年间,已达到鼎盛时期。1813年,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地区,以河南滑县为基地,爆发了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农民起义,这是一场以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起义。冯克善积极参加这次起义,是重要的首领之一,后来由于抵挡不住清朝的强大武装,起义军被清兵包围。1813年10月23日,冯克善与其部将杨景(绰号飞狐)、唐有义不幸在河北献县被捕,紧接着李文成等起义军主要领导人,在司寨壮烈牺牲,起义失败了。
在河北献县,冯克善和杨景、唐有义越狱逃出,隐居于河北省饶阳县段君道村段绪和(号老绪,据传当年曾参加天理教起义)处。开始时,他们以少林寺云游僧传授武艺的身份出现,冯伪称杨、唐之师,经过段的联系,冯等三人先后在饶阳县的桑园、北官庄、前甫村、大官亭一带授徒,后又扩展到深县的冯庄、杏叶及蠡县赵锻庄等处专门传授武艺。前后经历了大约二十多年,在此期间,冯克善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捕,曾多次改名:在饶阳县的北官庄一带更名为赵灿章(后人又称其为赵老灿);在蠡县又改名为冯凯克,字克敏。他们在各地所授武艺也不相同:在饶阳县的桑园一带传授十二路华拳,在饶阳县的北官庄、前甫村一带教戳脚的初级套路--八趟金刚架、八趟金刚锤、九枝子、哪叱拳,在深县的冯庄、杏叶则教少林拳、八趟八翻手,在饶阳县、深县授拳大约七、八年。1820年后,段绪和将冯等三人介绍给蠡县赵锻庄的刘老尚,刘老尚为让儿子学得武艺就将冯等三人收留于家,让他们专门教儿子习练武术,冯、杨、唐将较为系统的戳脚武艺尽授给刘观澜及其兄刘攀贵、其弟刘桂馨,还有本县的魏昌义、魏老方、高庆天等人,这段时间约十多年。这时戳脚已趋于完善,不仅有拳术,还有各种武术器械。冯克善在杨景、唐有义的协同下,历经二十余年的授拳实践,以古传戳脚内容为基础,又借鉴了太极、地躺、八卦、形意等流派的内容,丰富、完善、发展了被后人誉为“北腿之杰”的戳脚,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拳系,即今之戳脚门。
冯等所授武艺,十分注重实用,如“绝命十三枪、绝命十三刀、绝命十三剑”就是完全讲实用的招法,而且所保留的拳论均以《兵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授拳期间,他们经常潜入京师,给清朝统治者制造混乱,盗取达官显贵、皇亲国戚的金银财宝、古玩玉器,救济贫困徒众。可见冯克善等在河北授拳不仅是为避清兵追捕而隐姓埋名,也是抱有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再举义旗的政治目的。
冯克善、杨景、唐有义在河北授拳二十余年,后来被清政府觉察,又遭清兵搜捕,冯等再次突围出走。以后也曾回过饶阳、蠡县,但都没有停留太久。后来,唐有义死于北京,冯克善、杨景远走去了峨嵋山,不知所终。在“戳脚门十三脚歌诀”中最后几句写道:“十三脚恩师传,漂泊江湖四十年;玉容师音难寻觅,祖祖辈辈念老灿”。
编纂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蓝簃外史·靖逆记》记载:“冯克善,河南滑县人,少猛鸷有臂力。曾从滑县朱兆村人唐恒乐(人称唐胡子)习武技……嘉庆丁巳(1797年),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1811年)春,牛亮臣见冯克善拳法中有‘八步’,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所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