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宋初期文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诗歌 北宋初期文学,指的是自赵宋建国(公元960年)至仁宗天圣年间(1030年,此年欧阳修中举并正式登上文坛,掀开北宋中期文学的序幕)时间段的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相对独立性。如苏轼就讲:“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六一居士集叙》)北宋于公元979年灭南汉后,又经过近十年时间,相继编成了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刊刻完成了《大藏经》等,成为北宋重建文化的标志性成果。正是在此阶段,从割据政权入宋的五代文人逐渐凋谢故去,而北宋政权新培养的文士渐次养成。由此,从雍熙四年(987年,宋太宗年号)至仁宗明道(1023年-1032年 第一节 宋初文坛 五代时期,政局混乱,各地割据势力飞扬跋扈,视民命如草荠,统治阶层内部篡弑极为频繁,地方官吏往往横为不法。五代十国时期人们遭受的苦难,已经到了相当悲惨的程度。北宋建立初年,全国户口从唐末的490多万户下降为330多万户(《文献通考·卷十》)。苟活于乱世中的士人,多采取“明哲保身”的人生谋略,气节沦落。仕四朝的“不倒翁”冯道,以毫无政治忠贞为荣: 孝于家,忠于国,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孙。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老而自乐,何乐如之”(《新五代史·卷五十四》)。 类似冯道这种毫无政治品格的官僚,却成为当时士大夫乐于仿效的对象。欧阳修统计五代时有气节的人物说: 全节之士三,死事之人十有五,皆武夫战卒。 而没有“全节死义”的士大夫。有重臣巨宦率先丧志弃节作表率,五代社会风气在中晚唐“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李肇《唐国史补》)的基础上,继续向着缺少廉耻、不问世务、寄情声色发展。西蜀 城中之人子弟,不识稻麦之苗。……屯落闾巷之间,弦管歌诵,合筵社会,昼夜相接。”(《蜀梼杌·卷下》)。 知识分子普遍对政治表示了绝望,他们要么选择隐居以避祸,要么是混世以度日,官僚及士人道统沦丧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此种风气,引导着诗人把笔触抒写自然界景物与自我感受上来,造成了诗歌气象的萧瑟衰萎,与之相应,诗歌体制也以短小的五七言律绝为主。 五代整个社会的混乱与杀戮,诗人求仕无门或者是已宦士大夫长期沉滞下僚,救国立功的人生抱负不能实现,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五代很多士人感慨于离乱的遭际,品味着悲欢无助的人生,有抱负而无从施展,有才能而落拓江湖,有谋略而不被重用,诗人怀着悲苦、绝望的心情,吟咏、品味着时代的苦楚,一发为清冷感伤的诗文风格。另一方面,适应着统治阶层追求享乐淫靡的生活以及娱乐的需要,五代文学亦有绮艳、靡丽风格,这主要从五代词中表现出来。另外,五代统治者以弓马杀戮、争夺权势为急务,视写作诗歌为“废务”,所需以武人为先,取士多以背诵、识字为主,并不注重考察士人的诗赋才能。这种情况,也导致了知识分子之诗作关注自身性命、感受、爱好等过于关注政治、道义与时事。除此之外,此期政治斗争的惨酷,士庶毫无把握的人生,造成了人们以道佛为寄托。道佛义理引导人们离弃世间感触与事物,要求不执著于物,这也使诗歌缺少真性情,诗歌题材由之向着抒写自然之物倾斜,诗歌风格随之发生了变化。可以说,五代诗歌的清冷、绮艳、感伤、气象萧瑟与缺乏刺讥,以及用词浅切、多用俚俗语、重视雕琢锻炼,苦吟盛行、意境贫乏等特征,都是特定时代士人心理的折射。这是五代文学创作的实况,也是宋初文学发展所面临的现状。 宋初文学,就是从五代文学的土壤中开始成长起来的。入宋后,五代文学的儒之“道”的缺失,继续左右着当时的文学风尚,并影响着当时文士的艺术取法范式的选择。 北宋初期文学的过渡性特征与文学气象,表现为文学创作上的地域性特征。其突出特征为“降臣”文学创作与原北周文人群体文学创作。由割据地区入宋的士人中,李煜、徐铉、张洎、郑文宝、陈彭年、乐史、舒雅、钱俨、钱易、句中正、汤悦、赞宁等人的文学成就较高。而原北周入宋的士人中,宋琪、陶谷、卢多逊、扈蒙、王溥等人的享有声名,但文学创作却少有成就。 宋初文坛,由于宋初太祖、太宗对原割据政权入朝士人的猜忌、提防,致使由割据地区入宋的士人心怀恐惧,他们在入宋后不再象原先一样在诗文中表述情志,“颂美时政”、应酬交谊、表达闲适安逸心态,成为文学作品的主题。总体而言,虽然南方士人的创作水准远超原北周士人集团,但由于政治上太祖、太宗二朝北方士人政治上的优势,因此,宋初文坛起主导作用的还是由北方士人集团为主导的浅易文风。而这一风气,直接促使了“宋初三体”的产生。 第二节 宋初诗歌“三体” 赵宋鼎革之后,随之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对转变社会风气起到了巨大作用,这就必然影响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作为精神产品的诗歌,自然也就因为创作主体的心理变化而随之变

文档评论(0)

yyanrlu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