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发展PPT2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一、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三、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四、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五、 技术进步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关于城市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城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也有人认为“是防御安全的需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的发展-----村庄的出现 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最初,因谋生不易而过着成群结队的、漂泊不定的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有了很大进步。首先,打猎的发展导致了原始畜牧业的产生。其次,在采集野生果实和植物根的基础上,慢慢开始种植植物,原始农业随之出现。后来,人们利用驯养了的牲畜来耕田和金属工具的开始使用,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高,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较巩固的基础,人类定居下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愈来愈迫切,愈来愈明显。许多萌芽状态的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定型的乡村。并且,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陆续涌现许多新的村庄。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市集的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开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各自都有若干产品剩余,因此,就为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间开始进行商品交换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交换从偶然性逐渐变为经常性了。交换一具有经常性,就必然出现固定交换的场所。这些场所逐步演变为市集。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的出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为农人和牧人的副业——织布业、金属加工业、陶器制造业等手工业,逐步完善起来,成为许多人的独立职业。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开来,形成第二次大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换范围。交换的扩大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交换日益繁荣和扩大,逐渐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市集逐步成为城市。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其平均纬度在上世纪20年代初是44度30’,在50年代初是36度20,,70年代初是34度50,,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2、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个)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1983)。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10种类型: 1.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2.三角洲平原城市。与滨海城市的差异在于周围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优势。以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密集城市群最典型。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这是我国城市形成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区域地形类型。在我国北方分布十分广泛,尤以华北平原外侧沿着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淮阳丘陵北麓、鲁中南丘陵山地外缘的一连串城市数量最多。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最典型的是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的城市。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 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相对较差。 7.高平原上的城市。 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蒙古高原面上。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 在我国地形二级阶梯的高原上,绝大多数城市均集中在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并滨临河流,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9.中山谷地城市。在海拔500—3000m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城市一般位于狭窄的河谷平原,如南平、十堰;攀枝花。10.高山谷地城市。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必定在河谷之中,如拉萨。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城市和区域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城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区域整个历史的特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从更小尺度来看,为什么一个城市会在某一地点形成发展起来?为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