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不可分析的美是不可分析的.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是不可分析的美是不可分析的

美是不可分析的 ——评道禅哲学关于美问题的一个观点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美是不可分析的。直接的表述是《庄子》中涉及美的问题时所提出的一个观点,道禅哲学对此有比较系统的见解。这个观点反映了中国美学重体验、重生命超越的鲜明特色,体现出中国美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方美学的不同旨趣,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对美的核心问题有深邃的思考。 一 《庄子·天下》说:“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虽然这是对当世学术的讨论,但也涉及美的问题。它认为,“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对自然之美之理的破坏。真正的美是不可“判”、不可“析”的,“判”和“析”是知识的活动,一切知识的活动都是分别的、有待的,都是对美的违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一句最能代表庄子美学观念的论断。这里所谓“大美”是截然无待的,也是非知识的,故而不可分析。“大美”与“言”相对———“言”是人工的、知识的、分别的,“大美”是对“言”的超越,不是对人的言说的超越,而是对人一切知识活动的超越。真正对美的欣赏、把握,不是外在的观照,不是超知识的见解,而是从人为世界立法的状态中超然而出,融入世界中,以“不言”去谛听天籁。故而庄子此中所谓“天地有大美”之“天地”,不是指人活动于其间、与人相对的天地自然、山川草木,而是人超越目的性活动、知识性求取所创造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所言之“大美”是人在纯粹体验中所创造的境界,故此中之“大美”当然不是与“小美”相对的美。那种从体量上确定的所谓壮大的美,终究是“以人为量”,是知识的分别,而不是庄子所说的“以物为量”———放弃一切“量”的分析的体验方式。正因“大美”是人体验所达到的至高境界,它就不可能指抽象的、终极的本体,如柏拉图所说的“美本身”。“大美”不是“美的母机”———一切美的事物滋生的本源,它是放弃分析、当下即悟的世界。庄子所强调的美是一种“大全”。大全,不是大而全,数量上的巨大和知识上的包括都不是他要表达的意思。大,指的是一种绝于对待的美。全,通常的意思是与“缺”相对,但庄子的“全”不是谈与残缺相对的周备,而是指圆满俱足(一如老子的“大成若缺”,也不是认为残缺的东西就是圆满,那种认为老子重视残缺美的思想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观点)。庄子所说的“备于天地之美”,是强调圆满俱足的美,突出其非分析性和体验性的特征。关于美的认识方式,庄子通过一个故事将此中坚持和盘托出。《庄子·内篇》的最后一篇是《应帝王》,《应帝王》最后一段说的是人皆熟知的有关浑沌的故事,我以为带有总“内篇”之成、综括庄子哲学特点的意思。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其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可以视听食息,而浑沌没有,就尝试为之凿。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浑沌是“一”,儵与忽两个聪明的家伙为他打开七窍,即打开感受外在世界的通道,知识的窗口打开了,打破了“一”,而进入“二”的分别中,分别意味着浑成世界的死亡,意味着美的消亡。郭璞注以“为者败之”来求解,可谓一语中的。有为,机心,认知,都是美的破坏者,而浑全的、质朴的、至淳无为的体验,才能臻于大全的境界,方可得至美。庄子提出追求美的方法,就是“原天地之美”———追求自然本然的美。这个美就是他所说的“性”。《庄子·天地》中说:“百年之木,破为牺樽,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樽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酒器用色彩来涂抹,是丧失自然之性的行为,即使有再好的文饰,也不美,还不如让其长在山林之中。《庄子·知北游》篇中借一位得道高人被衣的口说:“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德将为汝美”,真正的美需要“德”———自然之性———来装点,顺自然之性的美是最高的美。《庄子》中美是不可分析的思想,与老子哲学是一脉相承的。老子认为,以知识为主导的美的判断,是对世界的曲解。老子强调“大制不割”———最高的“制”(或者说是道)是不分别的,分别是知识的特性,用知识解释世界,是人对世界的误诠。虽然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一样,美的问题并不是其讨论的中心,他对此也有精深的见解。老子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①“唯”是同意,“阿”是否定。唯阿,即是非。在人的知识范围里,是与非、美与丑之间有根本的不

文档评论(0)

pkaokqun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