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河套地区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ocVIP

近代河套地区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河套地区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oc

近代河套地区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 要:近代河套地区在农业开发的过程中,种植和引进了许多农作物并对农作物进行了改良,水利灌溉网络也逐步形成,土地基本上被开垦殆尽,农业开发使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反思这一开发过程,农业开发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生态平衡,使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河套地区 农业开发 生态环境   一、近代河套地区的农业开发   (一)土地开垦   内蒙古地区自古就有土地开垦的基础。清代前期尽管实行封禁政策,尤其禁止在蒙古地区垦种,但内地人民总是在灾荒、耕地不足等生存压力下,不断突破封禁进入蒙地垦种。对于蒙古地区来说,需要茶叶、粮食等,也需要一定规模的农业经济来补充。由于农牧经济的互补性,封禁政策无法阻止蒙古地区的垦种。清政府主观上尽管想将封禁政策贯彻下去,但每遇饥荒,客观条件总是使清政府对越界垦种采取默许的态度,因此封禁政策逐渐松动。直到《辛丑条约》签订,巨额的赔款压力使清政府束手无策,这样,清政府为了筹措赔款,最终接受了放垦的建议,1902年初,清政府对蒙古地区推行“移民实边”政策,任命贻谷为钦命督办蒙旗垦务大臣,开始在内蒙古西部全面推行放垦蒙地。为了便于推行垦务,贻谷还成立了东路垦务公司和西路垦务公司。在此背景下,河套地区也被纳入放垦的范围。移民连续不断地涌入后套地区。在土地放垦政策的推动下,土地开垦的规模逐渐扩大。   在民国历届政府奖励开垦政策的推动下,单纯的农业开发规模不断得以扩大。民国时期河套地区的土地开垦从规模上看,几乎被开垦殆尽。从开垦的方式来看,主要是移民开垦、军队屯垦和蒙民开垦三种方式。这一时期,政府虽然对土地进行了整理,但大部分土地仍集中在地主手里。所以,傅作义主绥时期,对土地继续进行了整理,并推行了“二五减租”的政策。这些措施的实行,对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农业开垦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水利开发   河套地区由于地处我国干旱地区,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好几倍,甚至有的地方达到了十几倍。例如,磴口地区,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7倍。土质具有胶性,“遇水则融化滋长,无水则坚成石田”。所以,水利开发对河套农业具有决定性意义,有水就有河套农业,无水则无河套农业。黄河是河套地区最主要的灌溉水源。早在汉代,河套地区就开始引黄灌溉。清代是河套地区水利灌溉网络初步形成时期。到民国时期,河套地区水利灌溉网络进入了进一步形成时期。但水可兴农,也可覆农,民国时期的水利开发,虽然便利了农业灌溉,但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河套地区农业开发最主要的水源就是黄河,但黄河在河套段,历史上经常决口成灾。为了使河套地区免于水患,从清末开始,政府便修建黄河防洪堤,民国时期继续修建,民国时期,河套地区新开挖了杨家河和复兴渠,又修浚了清末形成的八大干渠,从而形成了十大干渠。十大干渠的灌溉余水都退入乌加河,再由乌加河退入乌梁素海,乌梁素海将汇集的退水通过王六子壕和三湖河最后退入黄河,使河套地区的水利灌溉系统进一步形成。但河套地区水利还是有诸多缺点,最主要的缺点就是进路畅而退路塞。这一时期,社会各界也提出过许多水利治理方案,如“一首制”、“四首制”等。为了治理后套水利,政府、军队、群众、个人都做出了贡献,为河套地区建国后的水利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农作物种植   随着农业开发,河套地区逐渐成为以糜子、春小麦、谷子、高粱、黍子、荞麦、莜麦、玉米等为主的粮食产区。其中糜子、春小麦、谷子种植面积最多,共占80%,其它粮食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少。与此同时,在绥远省政府的组织下,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许多农作物品种试验、改良和引进,这些都促进了河套地区农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河套地区的灌溉水可分为春水、桃花水等,农作物种植采取轮作制,多数为四年轮作。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民国时期河套地区所种植的农作物中粮食作物有糜黍、春小麦、谷子、高粱等;经济作物有麻类、蓼蓝等;豆类作物有豌豆、扁豆、黑豆等;蔬菜有白菜、马铃薯等;瓜类有西瓜、华莱士瓜等。还引进了许多农作物。新引进的粮食作物中,水稻、玉米为重新引进,冬小麦、黑麦、青稞麦等为新引进的粮食作物;新引进的经济作物有甜菜、棉花、向日葵等。当时河套地区所种植的农作物品种达300多种。平均亩产在100斤左右,糜子产量最高。农作物总产量大约在30万石到50万石之间。当时农业生产很落后,农民生活水平很低,还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   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河套地区在开垦以前是一个以红柳为主,河柳、白刺、沙枣、胡杨(乔木)等混生的草原。开垦以后,虽然使局部地区生态好转,但总体上对生态的破坏也是很大的。   (一)局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好转   在农业开发中,水利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沙漠化,如杨家河灌域在开挖以前,当地上百里的土地已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