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资料之印度
印度 古代印度地图 婆罗门教 雅利安人最初信仰多神教,但无偶像和庙宇,主要表现为献祭。 神灵包括后来婆罗门教中的梵天、毗湿奴、因陀罗。 开端:萌生于早期吠陀时代,确立于后期吠陀时代。 经典:《吠陀》。 婆罗门教的基本信仰是摆脱轮回,直至与梵天同在,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 宗教活动的核心内容是祭祀/苦行/布施的三位一体。 宗教习俗包括遵守种姓的划分和不杀牛。 佛教 背景: 前6世纪社会成员的分化与新旧势力的消长,导致意识形态的相应变化,进而形成诸多思想流派抑或思潮,其共同倾向是挑战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和婆罗门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神圣地位。 创始人:释迦牟尼 Sakymuni 乔达摩·悉达多(约前563-486年) Siddhartha Gautama 尼泊尔,刹帝利种姓,29岁出家,36岁得道成佛,80岁进入涅槃。 “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人生的诸种痛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色、受、想、行、识) 集谛:人生诸苦的原因 灭谛:涅槃 道谛:修道的方法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古代印度文化 宗教社会与宗教文化 文字 哈拉巴文字。 梵文:婆罗门教文字,主要用于官方和宗教领域。 巴利文:佛教的文字,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性方言。 古印度(哈拉帕)文明的消亡 雅利安人入侵说:雅利安人入侵使城市遭到破坏,居民大批被杀,余者逃散,城市荒废。不同意入侵说的学者认为,印度河文明中心城市的衰亡比雅利安人的入侵要早250年,而且雅利安人入侵活动起初主要在印度河上游,而摩亨佐·达罗却在其下游,因此对入侵说持否定态度。 天灾说:由于地震或特大洪水而致使印度河流域文明毁灭。反对者认为,范围如此广大的文化区域,不可能由于突然的天灾而毁灭。 环境说:由于生态环境遭破坏,不利于居民生存,迫使居民向周边及恒河流域迁徙,造成哈拉巴文化衰亡。这种说法当然也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因为雅利安人入侵后曾在创造哈拉巴文明的地区长期生活。 古印度的绘画艺术 古代印度雕塑 阿育王时期的宫廷建筑 贾汗季陵(公元1627年) 印度大涅槃塔 印度泰姬陵 阿旃陀石窟 康达利耶?马哈迪神庙(公元10世纪) 威斯瓦纳斯神庙和南迪神庙:威斯万纳斯神庙里供着湿婆神,尽管几经风雨,她的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使她仍不失为建筑史上的不朽的杰作。 卡撒瓦神庙(公元1268年) * * * * * * * * 介绍 印度是地球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古代印度,曾先后出现了几个文明。印度河流域青铜时代的城市文化,亦称哈拉帕文化。因其主要城市遗址哈拉帕得名。这种文化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故称之为印度河流域文明。其存在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前1750年。主要遗址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起源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 摩亨佐·达罗城(Mohenjo-Daro) 1.城市中存在分区(Zoning)2.有铺设石板的街道(Paved streets)3.室内有铅质管道和下水系统(a sewer system) ◎ 城市文明: 城墙、塔楼、街道、浴室和房宅。 农业文明: 谷仓、农作物、农具。 ◎ 哈拉巴文字 2000余件文物,500余文字符号,尚未解读成功。 祭 祀 用 的 青 铜 鱼 叉 摩亨佐达罗印章上的文字符号 ◎ 多神崇拜 梵天:世界灵魂的化身。 湿婆:毁灭之神;化身是“五面四臂”的舞蹈形象。 毗湿奴:太阳神;善良与欢乐的象征;只接受花环作为祭品。 ◎ 教义 四谛:苦、集、灭、道。 ◎ 特点 人生多苦:生老病死、 悲欢离合, 所求不得。 众生平等:种姓的差异, 来源于职业的不同, 而无贵贱尊卑之分。 ◎ 释迦牟尼死后不久, 诸多弟子举行第一次结集大会。百年之后,诸地长老举行第二次结集大会。由于意见不一,形成门户派系。 阿育王召开第三次结集大会,确定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佛教取得国教的地位。 ◎ 文学:宗教文学 《吠陀》。 《摩诃婆罗多》: 描述雅利安人自印度河进入恒河期间的战争。 《罗摩衍那》: 描述罗摩王子漫游印度诸地的经历。 《佛本生经》: 描述释迦牟尼的生平和功德。 ◎ 艺术:宗教艺术 佛塔称“窣堵波”,供奉佛祖遗骨之处。 代表是阿育王时期建造的桑奇佛塔。 阿旃陀石窟,建造时间为前2世纪至公元7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