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东方古典文化的繁荣
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的首领之一苏姆阿布姆选择位于幼发拉底河左岸的一个城市作为都城,它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巴比伦城,他建立的王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或称巴比伦第一王朝。 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 二、古巴比伦文化 (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遗址) (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的浮雕) 巴比伦的前五位国王花了将近60年的时光积蓄力量,逐渐地控制了整个阿卡德地区。公元前1792年,巴比伦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 1、历史回溯 第三章 东方古典文化的繁荣 一、印度文化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印度是一个地理名词,泛指以印度河、恒河流域为代表的南亚次大陆,大体包括今天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领土。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称为印度。 在古代南亚次大陆的每个国家或部落都没有称为印度的,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古代印度文明在历史上称为“印度河文明”,由于这一文明最早发现于哈拉巴,所以又称“哈拉巴文明”(大致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鼎盛时期约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 。 一、印度文化 哈拉帕文化在时间上大致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及古埃及文化同时代。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迁入,他们带来了雅利安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开始了恒河谷地文明。 约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为奴隶制度的萌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是印度文化史上灿烂的阶段,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和社会理论蓬勃涌现,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1、印度河文明 在哈拉巴文化时期已经有了私有制的存在和贫富的分化,并产生了阶级对立。这段时期,古印度人还处于铜石并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工具和武器,大部分为铜、石制品,极少量为黄金制品;哈拉巴文化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家庭副业和渔业也相当发达,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人,不仅生产小麦、大麦、瓜果、椰枣等,还饲养狗、马、猪、牛及大象和骆驼。 1、印度河文明 古印度人在制陶、编织和造船、雕刻等方面也拥有很高的技艺。这一时期的雕刻中发现的砝码以及刻有铭文的印章反映了文明已经进入较高阶段。 这一时期的暴力机构是薄弱的,没有出现大的奴隶制国家,表明古印度文明尚未达到繁盛阶段。 哈拉巴文化为后来印度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印度河文明 农 具 大王 泥印图案(约公元前3000年) 约公元前3000年陶器 牛 车 一组陶器 圣牛之印 独角兽之印 有孔的小珠子 统一的砝码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它由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演变而来。婆罗门教把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作品和文学作品《吠陀》作为经典。它信奉多神,不设庙宇,不崇拜偶像,但规定了繁琐的祭神仪式;它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引用《吠陀》中的神话宣称,造物神“梵天”用口创造出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腿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它还大肆宣扬轮回说,凡循规蹈矩、安分守己者,来生可升为较高等级,否则,则降为较低等级。 2、婆罗门教 被统治阶级 划分: 肤色\出身 嘴 手 腿 脚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统治阶级 2、婆罗门教 梵天 婆罗门教假托梵天的儿子摩奴制定一部法典,即《摩奴法典》,以此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典规定:婆罗门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而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首陀罗如果评论婆罗门的品行,就要用沸油灌入他的嘴里和耳朵里;杀死婆罗门的人应处以最痛苦的死刑,而高等的人杀死首陀罗,只用牲畜抵偿或简单净一次身就可以解脱了。 在佛教广泛传播期间,婆罗门教逐渐衰落。到了公元8世纪,经过改头换面的婆罗门教在印度重新得势,更名为印度教。 2、婆罗门教 湿婆被表现为跳着创造和毁灭世界的宇宙之舞 印度教毁灭之神 “种姓”一词源自拉丁词语“castus”,意为“纯洁”,但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颜色、品质。 印度的“种姓制”大约萌芽于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用“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那”把雅利安人和印度土著人区分开。在印度“种姓制”下,印度社会全体成员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等级不同,权力、义务不同。 3、种姓制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是祭司贵族,他们掌管神权,地位最高;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着政权和军权。以上两个高级等级占有大量生产资料,靠剥削为生,构成统治阶级;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人,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