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五味入藏论五味入藏
论五味入藏
1 摘要:五味是中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对临床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黄帝内经》“甘缓”、“酸收”、“苦燥”、“苦泄”、“辛润”实际上是将药物按五种属性进行功能上的分类可见五味对人体的重要性五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人体的作用又具有两面性《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的认识《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即饮食五味既可化生精气充养脏腑又可损伤脏腑导致疾病。……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素问五脏生成》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素问脏气法时论》:“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写之。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写之。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写之,甘补之。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写之。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 热食温灸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可见五味不论是对于养生还是治方抓药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4 正文
4.1 简介
五味入藏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素问宣明五气》:“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灵枢九针论》说:“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五味五行、五味分阴阳、五味功效的认识、五味临床应用等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对于药物五味属性,梅氏认为最初形成只是药物本身的一种味觉感官刺激,随后逐步发展成为用来阐述药物功用的一种理论框架[]。《黄帝内经》云“甘缓”、“酸收”、“苦燥”、“苦泄”、“辛润”,实际上是将药物按五种属性进行功能上的分类。《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味对人体的重要性,相互转化影响着人体生长化收藏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五谷为养……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五味既可化生精气充养脏腑又可损伤脏腑导致疾病五味对五脏调节作用青色宜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黄色宜甘,黑色宜咸。食物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咸味与酸味次之,辛味更少,苦味最少甘味食物米面杂粮、蔬菜、干鲜水果、鸡鸭鱼肉类等酸味食物西红柿、山楂、葡萄、杏、柠檬、橙子等辛味食物生姜、大葱、洋葱、辣椒、韭菜等咸味食物海产品、猪肉、狗肉、猪内脏等苦味食物苦瓜、苦菜等。多甘味能补虚缓急;多酸味能敛肺涩肠;多苦味能降泄燥湿;多咸味能软坚散结;多辛味能发表行散中医认为,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四气、五味是药物的性味,每味药物都具有性和味两方面,以此作为说明药物功效的主要依据,也是构成药物性能的重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