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课堂兴趣培养.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小学数学课堂兴趣培养论小学数学课堂兴趣培养

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培养 【摘要】本文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就学习数学的作用,教师应该怎样去影响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情感,给学生以数学美的感受等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其课堂有效性培养方法为突破口,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和体验。 【关键词】小学、兴趣、数学、有效、教学 【正文】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指出:“要注意从学习数学中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提高小学课堂学习效率,要求教师结合新形势探索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在制定教学目标、有效交流和参与、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上做文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卓有成效。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学生乐于学习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成功的标志。 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五个年头,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实践素材。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时,要体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努力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根本 (一)、组织有效的师生交流定位,提升学生情感与认识的有效参与。有效交流、有效参与,注重在“有效”上。这种“有效”表现在: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 有这样一个案例,我在教学三位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出现了如下答案:?506–348=68???506–348=168???506–348=158??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生1: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从百位退1后就是10减4得6,而百位因为退了两次1,变成了减3得0,所以得数68。生2:个位6不够减8,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变成10减4得6,百位退了1,变成4减3得1,得数是168。生3:我觉得上面两种算法都不对,如果百位退1,在个位应该当作100。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借1,十位就要少1,不能当作10减。所以两个答案都不对。可以这样算: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借1,十位为0,无法借,就从百位借1,先在十位当作10,十位再退1给个位,这样个位是16减8得8,而十位剩下9,9减4得5,而百位退1后是4,4减3得1,所以最后答案是158。在交流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二)、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定位教学目标 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现代学习论也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如学习“分数化小数”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分数可化成有限小数;能努力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层:能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三)、寻找生活与数学思维节点的定位。 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于生活中养成了生活思维的习惯。在他们学习数学的时候,需要养成数学思维习惯的时候,却仍然保留着生活思维。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与学生对话去找寻那个节点。课堂教学中,曾发生过这样一段对话:“你每天吃两个馒头,5天吃几个馒头?”我问。老师,我早上不吃馒头的。”他答道。“那你吃什么的?”“我经常吃红薯。”“好,那你每天吃两个红薯,5天吃几个红薯?”“老师,我一天根本吃不下两个红薯。”“那你能吃几个红薯?”“吃半个就可以了。”“好,那你每天吃半个(小数乘法没学)红薯,5天吃几个红薯?”“两个半。”“怎么算出来的?”“两天一个,5天两个半。”这位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出现在他的生活思维上:他关注的是材料的合理性,而未进行数学思维——将材料抽象为一个“量” ,从而进行形式化的演绎思考。找寻到了这个节点,我们做到了《圣经》上说的“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摸他的心”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对症下药了。

文档评论(0)

skewgu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