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陶渊明.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文-陶渊明论文-陶渊明

论陶渊明思想的两重性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张小伟 指导老师:杨晓斌 [内容摘要]:陶渊明一生受归田和出仕两种思想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这二种思想发生碰撞,推动了陶渊明思想的发展。他早年胸怀大志,思济苍生,壮年寄身仕宦,备尝沉浮,一直关心政治,留心现实;晚年饱经风霜雨露之苦,亲历易代忧患,由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转变为对“桃花源”式的社会向往。诗人在强烈、执著的追求探索理想,片面的把陶渊明理解成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是不公允的;从陶渊明总的政治抱负及其思想发展来看仍不失为留心现实,关心政治的杰出诗人。 [关键词]:陶渊明;归隐;出仕 一 自梁朝钟嵘给陶渊明加了一项“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帽子后,历代论者大多认为陶渊明是隐逸诗人。在《晋书》、《宋书》、《南史》等史书中,也均将陶渊明列在《隐逸传》里,金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曾诗云“君看陶集中,饮酒归田园,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清代《诗比兴笺》曾评论他:“唯知归园移居及田间诗十数首,景物甚玩,意趣易明,至若饮酒,贫士,便已罕寻,拟古、杂诗,意更难测。”又赋予陶公为田舍之翁,闲适之祖。因而后来许多人把陶渊明看作“篇篇有酒”、“不染尘俗”的脱离现实的田园诗人,而对陶的抒发政治情怀的诗很少问津。直到“五四”以后,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淡然,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也不能忘掉‘死’,这是诗文中时时提起的。用另一种看法研究来看,恐怕也会和旧说不同的人物罢了”。我们从鲁迅先生这段话中不能不受到启发,那种超脱于尘世的诗人是没有的。 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使他无法逃脱。事实上从《陶集》现存一百三十余首诗中,田园诗约占40%,抒发政治情怀的诗园占60%。因此,笔者认为最能代表陶的性格及反映其政治抱负的当是陶的咏怀诗。并且从中发现陶渊明无论是少年读书时代,还是青壮年时期,以及晚年归耕直到衰老,从来没有放弃对政治的关心,理想的追求。陶渊明少年青壮年时代“游好在六经”,希望在官场实现自我,因而他雄心勃勃地踏上了仕途,但现实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美好。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烈冲突的时代,北方受异族统治,南方也处于门阀世族高压统治的时期。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尽管涛的祖父陶侃做过晋代大司马,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前身寒微,被人讥笑为“小人”,[1]况且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生活相当艰苦,挤身于门阀世族所垄断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黑暗社会中,可以想见非门阀世族出身的陶渊明,势必会落到“有志不获聘”,“误落尘网中”的结局。致使他辞江洲祭酒归隐,后召为主簿,不应。这一时期陶渊明内心交织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但占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安邦治国,有所作为,这便趋势他第二次出仕官场,做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桓玄独揽长江中下游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准备夺取东晋大权,陶渊明已意识到一场篡位拭君丑剧将要演出,这与实现自己的理想相悖,于是又产生了归隐的念头。“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这年陶三十七岁,他母亲去世,丁忧还家,这次辞官似乎恪守规矩,合乎常理。 他带着对官场的厌恶回到了日夜思念和向往的田园。“僮仆欢迎,稚子侯门”,“有酒盈樽”。你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处处流荡着春天的气息。“富贵非吾愿”他再也不愿想建功立业了。他和外物融为一体。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适意。他眼中的田园更是“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生活得轻松愉快,但内心不无矛盾,这是短暂的,当重返田园的喜悦心情过后,他追求自我的实现,田园山水与和谐家庭生活再也不能够满足他的需要了。一当时机成熟,他就出仕了。“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饮酒》只不过是其导火线而已。正当诗人“聊为陇苗民”等待行人问津之即,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元四零二年,桓玄举兵东下,攻陷京师建康,次年称帝。四O四年年刘裕做了镇东将军,掌握了东晋大权,给国家带来一线希望,就在这年,陶渊明做了刘裕的参军,[2]继而,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的参军,义熙元年八月(405),又求为彭泽令。这一期间陶渊明一方面怀着希望;另一方面又疑虑重重,唯恐“求之靡途”。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就表现出这种心情:“我行岂不遥,登路千里余,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可见诗人只是“聊且凭化迁”,出仕思想已处被动地位,“终返班生庐”的退隐思

文档评论(0)

skewgu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