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有效课堂之核心语文有效课堂之核心
语文有效课堂之核心
资讯管理员 2011年11月8日 15:54
——小学语文远程研修体会
乳山市崖子镇中心小学?? 徐书娟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曾明确指出:“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事实上,今天的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否得到发挥,仍然是值得大家反思的问题。一堂课我们可以从各方面去评价它……从教师的语言,从课的设计,从教学的风格等,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然而,教学最终极的目标不是老师,而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应成为有效课堂的核心理念。语文课堂同样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没有学生的真正发展,语文课程改革就是无效的改革,语文课堂就是无效的课堂。我们应当研究,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真正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
???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考虑教什么,怎样教。而对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关注。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如果新的经验与原有的理解和知识范围联系不上,那么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可能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同,所引发的教育效果自然也不同。作为充满活力的孩子,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主要的一部分,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让学生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读懂孩子也许会成为打开语文教育的突破口。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建构有效课堂的重要前提。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若是从主观臆想出发,就会盲人瞎马,事倍功半,师生的时间和精力也必然都有所浪费,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对学生十分了解,知其水平,晓其爱好,特别是个别对待,要研究和估计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以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思维的特点及其他心理特点,而且要下功夫发展这个和那个学生的特点”。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对学生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必须十分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层次性。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如《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中,孔子准确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子曰: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如《论语·雍也篇第六》中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就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现代课程理论提出的“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有一个学生就有一种课程”正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发展。语文教师让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按照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实施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在我们的课堂里,每个孩子都是有生命的个体。面对个性各异的孩子们,“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些关注,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面对水平不一的学生,老师们采用相应的策略提升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努力促进全体学生在其认知基础上获得最大化发展。再能干、再生动的老师,如果只是与一部分孩子上演着同一幕戏,那它不能算是有效或高效的教育。
引导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只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纵观如今的课堂,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有一些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了,但大部分还是亦步亦趋地跟从,在行动上与教师呼应而已。学生配合着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讲解,实际上是完成教师“教”的任务。这样的“参与”越多,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必然就少。“发展与培养不能靠给予人和传播给人。谁要享受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第斯多惠语)“人正是在活动的时候,才进行思考、做出判断的。”(钟启泉语)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事实上,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高效,不在于老师讲得是否到位、是否明白、是否透彻、是否精彩,关键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参与,能不能切实运用。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认识的活动之中,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自身认识和经验的成长。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无论如何实现不了有效教学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参与,为他们的参与服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