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州公园
基础资料收集
一、公园的历史背景
《苏州市志》记载:苏州公园“是苏州第一座现代公园,俗称大公园。”考证公园渊源,可以推至春秋,原为春秋吴子城遗址,汉为太守署。唐宋又有增葺,该园已“春日民众可入游乐”。 元末为张士诚王府,后焚毁,遂沦为荒地,称皇废基。翻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苏州地图,在梗子巷南有池沼,地较疏旷。时值西风东渐,遂有人建议在此建“市民公园”。一块日后在苏州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闲地”开始引起了开明士绅的关注。“五四”运动后,各界人士倡议造一座包含图书馆、文物陈列室、会堂、音乐亭等科学文化娱乐设施俱全的公园。1920年,江阴旅沪巨商奚萼铭慨捐5万银元开始了筹建。先由苏州工专土木科学生测绘平面图,再交上海公董局法国园艺家若索姆规划设计。是年7月末,先在园中部荷池南建成一座城堡式两层、四面钟楼的图书馆(吴县图书馆)。馆东侧临池为“东斋”茶室,西南角建西亭,园东南辟池名“月亮”,池边修廊,紫藤纷披,又植树4000余株。20年代城内外古典园林极少开放,公园被民众誉为城内唯一清静地。 由于当时大公园是聘请法国园艺家若索姆设计的,所以园墙并非传统的封闭式高墙,正是这种上铁栅、下砖砌的半开放式围墙。该照片所示园门是东南角的边门,门一座水塔,是为供应喷泉用水而建的(当时苏州尚无自来水),水塔之后的房屋就是公园管理处办公室。1937年沦陷,日军据园,驻兵养马,图书馆被毁,精美的铁栅栏也被日军拆去充作重制军械之用,这些都是日军在苏州暴行的罪证。至于封闭式的围墙,那是在抗战胜利以后才砌造的,至近年才加以改造。由围墙的变化也可反映对外开放虽几经曲折,终究是大势所趋。1925年初建时的公园仅初具规模,只是园中峙立一幢建筑宏伟的图书馆(即此次公园改建以前的月季花坛处),东侧为东斋茶室,茶室北辟一小荷池,现儿童游乐场处是西亭茶室,园东南角有一面积较大的月牙池(现在改为公园会堂),其余都是荒地和孤冢。当初在公园南大门处栽植雪松时,挖出成堆的尸骨,后都被装入半米高的敞口骨殖甏里迁葬。苏州公园历经七十余年沧桑,虽经多次整修,仍保持了建园初期形成的法国式花园与中国自然山水交融 苏州公园大门 的布局风格。2001年,市政府决定对其进行全面改造,以改善环境、健全设施功能、适应城市建设之发展。
苏州地处北亚热带南缘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两季较短。≥10℃日积温为4991.9℃,年平均气温15.7℃,1月份平均气温3.1℃,极端最低气温9.8℃;7月份平均气温为28.2℃,平均最高温为32~33℃,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8~40℃;无霜期约233天,平均初霜期在11月15日~11月20,平均终霜期:西部为3月20日~3月25日,东部为3月25日~3月31日。本地区灾害性天气严重时会出现低温冻害,如1958年1月上旬,最低气温曾下降至-9.8℃;盛夏高温及干旱期可达20~30天,如1986年8月30日气温高达36.6%,1987年7月上、中旬,37℃以上的高温持续了20多天,造成了伏旱。
雨量充沛,降水量约1063毫米,集中在4~9月中的六个月中,最高月份为6月(165毫米),最低月份是12月(40.7毫米)和1月(42毫米);历史上最多的一日降水量曾发生在吴江:334毫米;苏州~昆山之间:292毫米;太仓230毫米。入夏时,由于低纬度热带海洋上的暖湿气流逐渐加强和高纬度亚洲大陆内部冷空气日趋衰退,两种气流在对峙交锋的持续阶段里,锋面雨连绵不断,就形成江南一带特有的黄梅雨。苏州的黄梅雨始于6月中旬,终于7月上旬,约20天,降雨量达205毫米左右。气候状况及其变化可直接影响到植被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野生动物的分布、栖息和生态行为(迁徙日期、越冬期的迟早、繁殖、去留等)。
苏州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大小河道的数目达到2万余条,构成一个完整的河网湖荡系统,总长度约1457公里。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平望;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
苏州的地表自然形态,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演变的产物,它经历了从古生代寒武纪至新生代第四纪若干亿年的地层沉积和多次海浸、海退的沧桑变化,最终形成今天的自然面貌。苏州的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全市的地热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0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1米),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洞庭山缥缈峰(336米)、洞庭山莫里峰(293米)、南阳山(338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