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烯烃加成
加成反应?(addition?reaction) ?定义 键。即能在含双键或三键的两个碳原子上各加上一个原子或原子团的反应即为加成反应(多为放热,是烯烃和炔烃的特征反应)。不稳定的环烷烃的开环反应也属于加成反应。(键键能较小,容易断裂形成两个(键,(烯烃或炔烃分子中存在 (1)催化加氢?? 在Pt、Pd、Ni等催化剂存在下,烯烃和炔烃与氢进行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烷烃,并放出热量,称为氢化热(heat?of?hydrogenation,1mol不饱和烃氢化时放出的热量) ?催化加氢的机理(改变反应途径,降低活化能) 键的烯、炔加成。(吸附在催化剂上的氢分子生成活泼的氢原子与被催化剂削弱了 ?氢化热与烯烃的稳定性 ????????????????????????????乙烯????丙烯???1-丁烯??顺-2-丁烯??反-2-丁烯 氢化热/kJ?mol-1?-137.2???-125.9???-126.8??????-119.7????????????-115.5???? (1)双键碳原子上烷基越多,氢化热越低,烯烃越稳定: R2C=CR2??R2C=CHR??R2C=CH2??RCH=CH2??CH2=CH2 (2)反式异构体比顺式稳定: (3)乙炔氢化热为-313.8kJ?mol-1,比乙烯的两倍(-274.4kJ?mol-1)大,故乙炔稳定性小于乙烯。 ?炔烃加氢的控制 ——使用活性较低的催化剂,可使炔烃加氢停留在烯烃阶段。 ——使用不同的催化剂和条件,可控制烯烃的构型: 如使钯/碳酸钙催化剂被少量醋酸铅或喹啉钝化,即得林德拉(Lindlar)催化剂,它催化炔烃加氢成为顺式烯烃;炔烃在液氨中用金属钠或锂还原,能得到反式烯烃:? ?炔烃催化加氢的意义: ——定向制备顺式或反式烯烃,从而达到定向合成的目的; ——提高烷烃(由粗汽油变为加氢汽油)或烯烃的含量和质量。 ?环烷烃的催化加氢?? 环烷烃催化加氢后生成烷烃,比较加氢条件知,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环己烷开环难度依次增加,环的稳定性依次增大。 (2)与卤化氢加成 (a)对称烯烃和炔烃与卤化氢加成??对称烯烃和炔烃与卤化氢进行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卤化物: HCl(HBr(卤化氢的活性次序:HI (b)不对称烯烃和炔烃与卤化氢加成??不对称烯烃和炔烃与卤化氢加成,可能生成两种产物。(Ⅰ)为主要产物。 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Markovnikov’s?rule)?(马式规则) 不对称烯烃、炔烃与卤化氢等极性试剂加成时,氢原子或带部分正电荷的基团总是加到含氢较多的重键碳原子上,卤原子或带部分负电荷的基团加到含氢较少或不含氢的重键碳原子上: ——烯烃加卤化氢的活性次序不同于加氢: R2C=CR2?R2C??CHR??R2C=CH2??RCH=CH2CH2=CH2 ——在低温或有催化剂存在下,炔烃与卤化氢的加成反应可以停留在烯烃阶段: (c)亲电加成反应(electrophilic?addition?reaction)机理?? 例:烯烃与卤化氢加成——离子型反应而非自由基反应 烯、炔烃分子双键有供电性能,易受带正电荷亲电质点的攻击。具有亲电性能的试剂称亲电试剂E+?。由亲电试剂的作用引起的加成反应称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加成是烯烃和炔烃的特征反应。 (d)诱电子效应?(inductive?effect) ?定义 由于分子内原子或基团电负性(包括原子的杂化状态)不同,引起成键电子云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极化现象,简称I效应。 ?吸电子和供电子诱导效应 以氢原子为标准,吸电子的是-I效应,供电子的是+I效应。I效应随距离的增加迅速减少,一般传递三个化学键: ?常见原子或基团的吸电子顺序(已按徐光宪P315加过) NR3+?NH3+??NO2??CN??COOH??F??Br??Cl??I??OAr??COR??OCH3??OH??C6H5?CH2=CH??H??CH3??C2H5??CH(CH3)2??C(CH3)3??CO2-?O-????? 氢前面-I效应,氢后面+I效应。 -p超共轭效应??(hyperconjugation?effect)((e) ?定义
?-p超共轭效应?(乙基正碳离子的形成过程中,一个碳原子由sp2杂化转变为sp3杂化,另一个带正电碳原子仍是sp2杂化,它缺电子,有一个空的p轨道。该未杂化的空p轨道与相邻甲基上C-H键几乎平行,空p轨道与C-H键有一定程度的相互重叠,这就是 ?超共轭效应的后果 R+)(使碳正离子的正电荷分散到相邻的烷基上,增加了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碳正离子相邻碳原子上烷基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强,碳正离子越稳定。碳正离子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2年9月全国青少年软件编程(图形化)等级(三级)考试卷.pdf VIP
- 第二章法的渊源、分类及效力.ppt VIP
- 《李清照》诗词109篇大全集.pdf VIP
- 《高分子防水卷材》课件.ppt VIP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试卷[含答案].docx
- 中国人民大学《法理学》课件-第六讲 法的渊源与效力.pptx VIP
- 法理学—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ppt VIP
- 法理学第四章_法的渊源、分类、效力.ppt VIP
- 柯尼卡美能达 柯美 bh 246 236 226 216 206 复印机中文维修手册 (1).pdf VIP
- 第四章 法的渊源与效力.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