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成为一个优秀财经记者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是怎样成为一个优秀财经记者的

我是怎样成为一个优秀财经记者的- -黄河 2001年2月的某天早晨,我提着大包小包(居然还有一台台式电脑主机),站在客厅中央,第不知多少次向着似乎还睡眼朦胧的爸妈宣布: 我要走啦,去北京,中国最好的杂志做最好的记者! 老爸带着几分客套与矜持地点着头,喃喃说着什么,也许是关心与鼓励的话,可我没听清。 直到许久以后,我才知道他们在那前后为我担过多大的心,比送你上大学还揪心。老爸后来这样评价(那当然啦,我上的大学离家里就一个小时车程)。 可是,Who cares!我那装满幻想的脑袋已经再没有一丝多余的空间了。 在到《三联生活周刊》之前,我已经在《深圳特区报》下属的《深圳周刊》做了三年记者,当时国内的周刊还很少,除了《三联生活周刊》外,只有刚创办不久的《中国新闻周刊》、《新民周刊》、《新周刊》等几家,而我与同事们在茶余饭后谈得最多的依然是《三联生活周刊》。虽然它那时还是双周刊,但它富于时效性的选题,深刻的观察力与精辟的评论,都让我们看到一本理想中的周刊的轮廓,我不止一次在酒后向朋友大放厥词:在中国当记者,不到三联就算不上好记者——颇有几分平生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的遗憾。 这也是为什么当2001年初陆新之(当时任三联主笔)介绍我到《三联生活周刊》应聘时,我会毫不犹豫地答应的缘故。 然而,当我兴冲冲地跟朋友来到当时还位于净土胡同的杂志社时,心里还是格登了一下。这幢位于不起眼的小胡同里的不起眼的小院子旁的不起眼的小楼,真是我曾经那么向往的圣地吗? 然而比起另一个担心来,眼下的失望又算不得什么了。 我能通过三联的考验吗? 在到三联之前,陆新之便已经告诉我,三联眼下缺的是财经记者,你进去后多数是做财经报道。在此之前,我在《深圳周刊》一直做的是社会报道,对财经的概念了解得大概还不如我那炒股票的老妈多。 三联的诱惑让我硬着头皮答应了这项我当时觉得是临时的选择,想不到的是,时至今日,我竟然还真做了一名象模象样的财经记者——这可真应了那句话: 不能不说我真有那么点儿运气。 到三联写的第一篇报道是关于联通黄页的,报道的基本素材已经在深圳采访完了,但究竟该写什么心里却没底,快到交稿时间了,没办法磨蹭了一篇先给陆新之看。他看完后觉得还行,但我自己心里总觉得似乎没写到点上,便抓着他讨论。 聊着聊着他突然冒出一句话:徐迅(我们的一个记者朋友)当时跟我说过这个选题,他说这个黄页到底是媒体还是商品根本就定义不清......这下我可抓到救命稻草啦。赶快回到电脑前,调出原来的稿子,嗒嗒嗒花了半个小时重头改写了一遍,标题就叫黄页:媒体还是商品? 接下来的事情极为戏剧性。稿子交上去了,我正忐忑不安地等待宣判,突然朱伟主编一阵风般从他的办公室冲出来,举着一份稿子冲着大家嚷嚷: 这篇稿子谁写的! 我一看正是自己的那篇稿,心里不由一阵冰凉,完了,不知道哪儿捅了漏子,这下得打点包袱回家了。陆新之也懵了,底气不足地往我这边点了点手,闷声问道:怎么啦,有问题吗? 朱伟冲到我面前,手里依然举着那篇稿子, 好,这篇稿子写得好,以后大家都得这么写...... 后边他再说什么我都听不见了——姥姥哎,这么夸奖人会搞出心脏病来的! 后来的日子里我才知道什么叫做撞大运,以我当时那点浅薄的财经知识,假如没有徐迅的那句提点,恐怕真得当场卷包袱下课了。然而这种大运毕竟不是天天都能撞到的,高高兴兴地进了三联没多久,我就开始愁眉苦脸了。 不久前跟一位朋友谈到财经报道与普通新闻的关系时,我蛮不讲理地甩出一句财经报道不是新闻!这话咋听起来有些无理,财经新闻怎么不是新闻啦,新闻的五要素财经报道就不要?新闻的从采访到写作的一系列规则财经新闻就可以不遵守?如此等等。 但我要说,作为一名记者来,假如你只是按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的套路,去按眼勤、腿勤、手勤什么的去做财经报道,铁定会栽跟头——至少我就是这样。 有那么一段时间,写稿对于我简直就象苦役。不是我不愿意去采访,也不是不愿意去写,而是——写了稿根本就通不过。每篇稿子交上去后,我便象老鼠一般缩在办公室角落,听着楼梯口的响动,那段日子里我练出一项特技,分得出每个人不同的脚步声。每当朱伟的脚步在楼梯上响起时,我的心里便是一片冰凉——这次又死了。 朱伟的批评很有意思,他拿着稿坐在你旁边,一句话也不说。于是我便低着头找有没有可以钻的缝,一边在心里嘀咕:快说快说,早死早超生。果然声音响起来了,平平板板没什么起伏, 这篇稿子不能用。 好,宣判结束。花两天时间转世投胎等下一个轮回吧...... 为什么稿子老被毙呢? 有一段时间我以为是自己的文笔不够好——三联的文章文笔讲究是出了名的——于是每逢动笔便搜肠括肚找些自以为很有文采的词句下进去。那可真叫折磨,你想想

文档评论(0)

xiayutian8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