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练习勿删心健康练习勿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理健康练习勿删心健康练习勿删

“职场橡皮人”调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清研咨询,对473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0%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职场橡皮人”,其中14.2%的人表示有“很多”,41.8%的人表示“比较多”。 参与调查的人中,“80后”占49.5%,“70后”占34.0%;80.3%的人是职场人士。调查中,71.7%的人首选“对批评表扬无所谓”,其次是“没有梦想”(65.5%),第三是“难以找到乐趣”(63.9%)。其他还包括:不发表意见(53.7%),做事没效率(52.8%),不参与集体活动(48.9%),不接受新事物(46.6%)等。 77.4%的人认为“橡皮人”出现的原因是“无力改变现实”;73.0%的人认为是“升职无望”;69.9%的人选择“对工作丧失兴趣”;52.9%的人表示是“办公室政治的影响”;38.5%的人表示人们“过于注重追求财富地位,忽略内在精神追求”。 “‘橡皮人’一方面折射出一种‘社会病’,另一方面对个体而言,更像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北京大学中国工人与劳动研究中心主任佟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橡皮人”的出现,一定不光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工作环境、群体关系和整个社会都出了问题。 佟新认为,一种情况是,大多数人把工作看成获得财富和地位的手段,工作本身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被消解了;第二种情况是,短期工和不稳定工作逐渐增多,很多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工作,看不到前景和未来;第三种情况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工作环境充满了尔虞我诈,人们不能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疏离感和压迫感,逐渐变得麻木以适应环境。 大连徐医生心理工作室主任、国家心理咨询师徐相君认为,“职场橡皮人”出现的原因是个别职场人选择用消极的态度来宣泄对工作的不满。对于初进职场的新人来说,怀揣大展拳脚的雄心壮志,却发现现实与理想有不小出入,挫败感激增,不愿接受现实的职场新人就成为了开始“混日子”的“职场橡皮人”。 而对于有一定阅历的职场中人来说,多年的打拼或许会带来不错的成绩,但也有可能因此让人故步自封、拒绝与新事物沟通,这正是“职场橡皮人”的标志之一。至于一直顺利的职场老人,突遇的挫折就仿佛灭顶之灾,工作斗志极容易被削弱,心理上蜕变为“橡皮人”。 学会自我调整 “每个人都会有‘橡皮’的阶段,关键是自己怎么调整。”上海市某公司网络公关严秋,前不久进入了近一个月的“状态低迷期”,“就是懒得干活,能拖就拖。”他觉得用跳槽逃避是不管用的,只能给自己加压,强迫自己兴奋起来。他重新调整了工作计划,“告诉客户每项工作要提交的具体日期,这样就不能偷懒了。‘橡皮’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想想办法很快就会过去。” 做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自我反省意识和个人心态调整特别重要。”把冉说,去学习、培训、给自己放个假都是改变状态的积极方式。另外,和上司、老板的沟通也很重要,在沟通中了解向上发展的通路。一个好的领导也会理解,并相应地做出调整。还有,能热爱家庭一定能热爱工作,应该努力做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建立稳定的职业关系 佟新则认为,虽然个体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教育、职业规划甚至转换城市等方法改变“橡皮”状态,但是人是在社会关系里存在的,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建立稳定的职业关系,使职场更人性化。 症状一:被职场潜规则同化 今年32岁的小王,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本校办公室工作。6年过去了,他没有被提拔,而他也不再像当初那样拼命了。“我只是被职场潜规则同化了。大家都是这样,多数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你如果拼命干,一方面显得另类,另一方面人家说你急着表现和想提拔,落了个这名声却又不能得到提拔,所以就只能按照潜规则来。”现在小王机械地上班、下班,“两点一线”。没有太大的追求,随遇而安,梦想对他来说已经“一钱不值”了。 症状二:工作激情不再 因为忙于事业,在公司素有“拼命三郎”称号的刘娜一直没要孩子。可转眼已经30多岁,家里老人催着,身边的朋友同学也都有了小孩。刘娜准备要孩子。孩子出生后,亲吻着眼前这个粉嫩的小宝贝,刘娜觉得养育孩子对她来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情。 休完产假上班,令同事大跌眼镜的是,刘娜好像变了一个人,来得最晚,走得最早,每天谈论的话题都围绕着孩子,“孩子每天喝了多少奶,拉便便已经成为我每天的头等大事,工作是次要的,得过且过吧,现阶段主要是把孩子培养好”。 症状三:对批评和职责不再敏感 马先生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工作了5年后,他坦言,再也找不回当初做设计的快乐和激情了。“当你绞尽脑汁想出的创意,总是被客户批评得一无是处;当你熬了几个通宵的设计方案总是被推倒从来;当你总是被客户要求做一些类似的‘山寨’版市场广告,你还有什么激情可言?”马先生无奈地说。 客户给钱,你就得照做,再优秀的设计都是白搭。马先生在一次次被打压之后,最近两年

文档评论(0)

skewgu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