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教育需要力行.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堂教学改革讲座之一 教育需要“力行”, ----------------高效课堂 一、传统课堂的“原罪” 有人说传统课堂是“悲剧场”,是“恶之花”。不斩断这个“根”,所有的幸福都似乎遥不可及。 时下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随意走进一所学校,推开教室的门,映入眼帘的一定是这样的景象:教师站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因为整天忙着“讲”,致使大多数教师患有咽炎和“胃下垂”。有些学校为了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咬牙从原本不多的办学经费中挤出些钱来给每位教师配备了“耳麦”和“扩音器”,于是满校园就充斥着教师的声音了,嘈杂得像农村的集贸市场,假如不仔细听,你还以为是有人扯着嗓子吆喝着卖“耗子药”呢。 在猛烈批评传统课堂之中,并非是说传统课堂就一无是处,可问题是,当时代需要我们从马车换乘轿车时,并非就一定是说马车不好,而是需要我们换乘轿车。今天的课改,不是争论马车、轿车的问题,而是必须换乘,这理由很充分,因为马车无法抵达教育的目的地,不仅是“速度”问题,我们不是总说,谁都可以等,孩子不能等吗?既然不能等,为什么还老牛拉破车? 传统课堂“精心”酿造的悲剧数不胜数,难道不需要我们幡然醒悟,进而醍醐灌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希望就藏在一切关于课堂的变革之中。这绝对不是教育管理者的情绪化、极端化,而是基于现实思考得出的结论。或许这个结论不能被部分人接受,但有理由充满理想,理想就是——寻找师生的共同幸福,让每一个生命体验到尊严。正是这样的情怀驱使下,有必要说出教育的“真相”,尽管会因此得罪很多的人,甚至会遭受到某些呵斥,但坚信,只有这样做才对得起我们的良知。 传统教育一开始“出发”就错了——我们的眼里——只追求“知识”。我们把知识当做了教育的全部内容。为了这唯一的目的,我们无所不用,时间、汗水、大棒、题海、作业、统考……你说你说,凡是能用的手段,我们什么没用过? 我们只瞄准“知识”射击,可我们眼里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目标,那就是孩子。我们问过孩子的感受吗?体察过孩子的不幸吗?我们压抑孩子、担心孩子、甚至会害怕孩子;我们口口声声为孩子负责,总幻想让他们考上大学,可我们却从不顾及他能否拥有一生,更不关心他需要什么样的一生;我们总说民族的希望在孩子,却又不关心希望是什么样子…… 我们选择教书的“方式”,也错了。我们过分强调“灌输”了,以为灌输才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学“十八般兵器”,可如今的大多数教师手里就只剩下了牢牢攥着不肯撒手的“拨火棍”,这根拨火棍就叫“讲”。殊不知,其实也没人仔细研究过,“讲”能替代学生的“学”吗?假如不能替代,那教师为什么依然滔滔不绝而坚决不让自己停下来,和孩子们一起去研究“学会”的方法? 或许有人会说,别人讲得不好,而我,是“特级教师”,我自有我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那我要是不讲,又怎么能体现出我的价值?请注意,讲和教永远是为“学”服务的。体现“我的价值”而不顾及学生的“价值”,不仅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也是对新课改理念的无知。当教师长期“鸠占鹊巢”,当学生的学开始服务于教师作为“我的价值”时,这是违背课堂之“道”的。在教室这个“小宇宙”里,学生是“上帝”郑重命名的太阳,而教师则必须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地球”,这就是“地心说”与“日心说”在“教”与“学”关系上,关于“道”的论证。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都需要拨乱反正,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更何况,事实早就证明,仅仅单靠教师推销耗子药一般地讲,是讲不会学生的。而且,因为教师的讲,客观地剥夺了学生学的权利,从而造成大面积的“厌学”以及“学困生”。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恐怕教师是脱不了干系的。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学困生?我们总习惯于指责学生是一群笨蛋,却从不愿意从“讲”上找原因,更不敢承担“教”的责任。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告诉学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欺骗学生说:“勤能补拙”、“学海无涯苦作舟”、 “面壁十年图破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让学生以苦为乐。可却忘记了爱迪生的那句名言是硬生生被人篡改过的,那句话的后半句是说:“但有时候,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更重要!” 我们一天天地愚化学生念“苦经”,当可怜的孩子们几近精神崩溃时,我们又搬出另一套说辞来麻醉他们,说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坚持果真能胜利吗?结果是,中国的大多数孩子,一旦结束了学业,当中考和高考考完,无论结果如何,选择的是“撕书”、“烧书”和“卖书”,乐得废品收购的小贩像过节一般。这是一场被孩子们称为“解放”的学业大逃亡!看到这样的景象,教师们不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吗?是什么让学生们如此厌倦学习? 试想一下,有着厌学情结的学生,即使考上了大学,他还会热爱学习吗?我们一直在作文里畅想的“废寝忘食”哪里去了?谁能告诉我废寝忘食是什么滋味?这样一代厌学的人,

文档评论(0)

yyanrlu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