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橡胶支座隔震的研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MA-橡胶支座隔震的研究进展.

论文题目:SMA-橡胶支座隔震的研究进展 指导老师:李爱群 姓 名:俎相杰 学 号:130930 日 期:2014.5.12 SMA-橡胶支座隔震的研究进展 摘要:SMA-橡胶支座由于其独特的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等性能,具有良好的隔震耗能效应,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简要梳理了国内外SMA-橡胶支座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字:SMA-橡胶支座;研究现状;关键问题 Research progress of SMA- rubber bearing isolation Abstract: SMA- rubber bearing has good performance of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due to its unique shape memory effect and super elastic properties, so that this new kind of rubber bearing gets the extensive concern and has been researched a lot.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of SMA- rubber bearing, and points out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solutions. Keywords: SMA-rubber bearing; research status; key problems 0 引言 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结构振动控制技术能显著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防灾性能。隔震作为主要的结构振动控制措施之一,可显著改善工程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同时能够较好地维持地震灾害中结构及其内部设备的正常使用功能,因此受到了国内外研究和设计机构的广泛关注[1]。隔震结构通过隔震层的集中大变形和所提供的阻尼将地震能量隔离或耗散,地震能量不能向上部结构全部传输,因而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大大减小,振动减轻,结构破坏减轻甚至不产生破坏[2]。 支座隔震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减震手段。目前在工程隔震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隔震支座主要是通过增加结构的柔性,提高结构周期来达到隔震的目的。但是由于橡胶本身阻尼小耗能不足,会造成由于隔震层变形较大所导致的支座失稳,所以它必须与其它阻尼器一起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隔震效果;铅芯橡胶支座除利用叠层橡胶增加结构的柔性外还可利用铅剪切挤压塑变机制耗能,耗能能力较强。但是铅芯塑性变形后无法恢复自身原有形状,从而大为降低了该型橡胶支座的自恢复能力。 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缩写为SMA)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和智能材料。与普通金属材料相比,它具有独特的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效应等特性[3]。SMA的超弹性效应指的是当材料温度超过马氏体逆相变终了温度Af(完全奥氏体)时,恒温拉伸奥氏体SMA,且加载卸载的应力-应变曲线形成一个完整的滞回环,且卸载后的残余应变为零。由此可以看出SMA不仅在应力去除后应变能完全消失,而且能够提供较好的耗能效果。由于SMA的超弹性实际上是由于合金内母相(奥氏体相)-马氏体相和马氏体相-母相(奥氏体相)之间发生相变而形成的,因此对材料没有损伤,且抗腐蚀性能好,可制作不同类型的隔震和耗能装置[4-6]。基于这些优异的性能,国内外学者开始将SMA材料用于新型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装置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内研究现状 霍永忠和Hoffimann(1996)[7]将SMA(NiTi)丝埋入石墨环氧树脂板,通过控制SMA丝的温度来控制复合材料薄板的振动,研究了预拉伸SMA丝对复合材料板的主动振动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王吉军、崔立山、杨大智等(1997)[8]以SMA为驱动器,利用SMA(NiTi)丝形状记忆效应,加热SMA丝产生回复力,改变高分子梁的刚度,达到控制振动的目的。 陈健和林萍华(1999)[9]对SMA的超弹性效应进行研究,得出埋入SMA丝式阻尼器的复合材料的振动衰减规律;还利用预拉伸SMA丝的回复力效应,研究了埋入预拉伸SMA丝式驱动器的复合材料梁的主动控制。 王社良、巨生国、苏三庆(1999)[10]对SMA材料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SMA的相变伪弹性恢复力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SMA减振控制系统的动力响应问题。模拟结果表明这种减振控制装置对较强烈的振动有更好的抑制作用,并且控制其温度即可使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李惠和毛晨曦(2001)[11]探讨了基于形

文档评论(0)

kai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