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家庭第九课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大家庭第九课课件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走进锡伯族民俗风情园 锡伯族民俗风情园位于伊犁河谷中的察布查尔县是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在这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旅游特色。这里展示锡伯族西迁、发展历史和锡伯民俗的综合性风情园。园区包括锡伯族民俗风情展览馆仿古建筑、民俗娱乐区、锡伯民族英雄图伯特塑像和西迁纪念碑、庙会一条街等。 射箭 饮食文化 阿昌族民族概况 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人口数量约为3.4万,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 阿昌族擅长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阿露窝罗节和火把节是阿昌族隆重的传统节日。 葫芦丝是阿昌族一种很有特色的乐器 阿昌族火把节和阿露窝罗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六月二十五。为祈求五谷丰收,驱虫沣灾,要杀猪、宰牛祭祀,届时要熟制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食。入夜后点火把在村寨周围游动。 在阿昌族中流传最广的神话主人公并不是盘古,而是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米麻。每年农历二月初四是阿昌族的“窝罗节”,据说这一天是天公地母战胜火旱之神拯救大地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天公和地母都会骑着日月巡视天地,为了纪念天公地母的壮举,这一天被定为阿昌族的传统节日“窝罗节”。 语言与文化艺术 普米语 ( 1 )女子服饰 普米族的“三不扫”: 1、晚上不扫地 2、家人出远门当天不扫地 3、春节头三天不扫地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的金身塑像 靖远寺内的佛陀 阿 昌 族 火 把 节 人口居住地域 普米族2000年人口为33600人。主要居住在 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地区的宁蒗县、 分布在云县、风庆、迪庆以及四川省的木里、 丽江的宁蒗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其余在盐源等县。 1、分布 2、居住环境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   房屋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 ,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门朝东,靠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围 以木板 ,称上火塘。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 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普米族名称演变 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汉文史书称之为“西番”、“巴苴”等。其自称为“普英米”、“培米”等,是同一名称的变体,意为“白人”。新中国成立后的1960年,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1、语言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尽管普米族居住地分散,但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这表明普米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句聚族而居、繁盛发展的时期。尽管拥有自己的语言,普米族人在与周围民族和睦相处的交往过程中也掌握了多种民族的语言. 普米族没有流传至今的文字,仅发现有一种处于文字前身状态的刻划符号,在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经使用过简单的图画文字,字数虽少,但已经堪称萌芽状态的原始文字。 2、艺术 普米族的传统舞蹈“打锅庄”属于生活舞,一般是傍晚时分在院子或者场坝上举行。跳舞时,在场地中央燃起一堆篝火,因与屋内的锅庄相似,故被称为打锅庄。锅庄舞舞蹈动作大多反映了耕作、狩猎、纺织、洗麻等方面的生产劳动形象。普米族舞蹈大都带有集体舞的性质,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加入到舞蹈的行列当中。同时普米族舞蹈的动作简单易学,又经常到公共场地进行,因此很容易普及,几乎每一个普米人都会跳锅庄,普米族人聚居地区也因此成为歌舞之乡。 (1)舞蹈 普米族舞蹈图片 普米族民歌,分为时政歌、风俗歌、生活歌等。《出嫁歌》、《接亲调》、《宴席歌》、《开门调》、《梳妆调》等风俗歌,反映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送羊经歌》和《指路经歌》等丧歌,反映了普米族对死者的哀悼和对祖先的怀念。《祭山神》、《祭龙神》、《祭锅庄》、《退口舌》等仪式

文档评论(0)

love874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