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陈莉莉浅析红楼梦中的女性美.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莉莉浅析红楼梦中的女性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女性美 学 校: 周口广播电视大学 姓 名: 陈莉莉 学 号: 20081410170599 指导教师: 周兴锋 定稿日期: 2009年11月 浅析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女性美 陈莉莉 摘要:《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女儿们的世界。大观园的女子不仅有着外在的美,还有着内在的美。作者以空前的规模与奇特的构思,创造了与“花”相似的女性群体形象。各种色香品格不同的花隐示了各外貌、才气、气质、性格、性情不同的女子,也隐示了她们的遭遇、命运和结局。特定的花成为特定人物的品格、地位、命运的象征。作者所选取某一具体物象花来阐释某一特征的女子,这正与作者及人们的认知息息相关。本文拟从认知角度分析《红楼梦》花卉隐喻,了解古汉民族对女性美这一范畴的认知。 关键词:曹雪芹 《红楼梦》 女性美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乐园,是乌托邦式的境界,这里不仅境美,而且人更美。居住在园中的是一群有着如花似玉的貌、有着琴棋书画的才的女子,作者为了向读者展示她们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并以“花”万紫千红、变幻无穷的景象,塑造了大观园中一群青年女子的形象,让这一批女子在读者心中留下了迥然各异的美的形象。通过本文的花卉隐喻,我们可以发现或联想花与人之间的外在及内在相似性,从而认知与花相对应的女子的外貌、性情、气质、才气等……还可以了解人们对女性美的认知及审美取向。 一、 自然之美 《红楼梦》的大观园是女子的世界,作者将它写成了花的世界,表明在作者及当时人们的眼里认为像花一样的女子是最美的,表明他们的审美取向已经是以自然美为美。选取大自然的花卉喻象来充当表现女性美的喻象,早在隋唐时期已自然跃出,当时的才子诗人乐用各种花朵比喻美人。如敦煌曲子词《倾杯乐》写女性“脸如花自然多娇媚”,李白的《清平乐》写杨贵妃“云想衣裳花相容”,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梨花一枝春带雨”。在花卉诗性隐喻基础上,到宋元时期,中国古典小说的女性容貌描写便较多地以“花”为喻象 ,《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写一女怪“桃萼淡妆红脸”,《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写杜十娘“脸如莲萼”……可见汉民族文化中善喜将女性的美貌喻作花,从上面的例子可知所选取的花中泛指的花较多,常见的是“桃”、“杏”、“梨”。对女性的美的描述不是浮藻的装饰美,而是选择自然界中天然的杏花、桃花、梨花来作喻象,说明人们对美的认知中崇尚自然之美。 ⑴娴静时如姣花照水……(第三回) ⑵外具花柳之姿…… (第七十九回) ⑶…俏丽若三春之桃……(第六十八回) ⑷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一双似睁非睁的眼,桃腮带怒,薄面含嗔。(第二十三回) 汉语表达中有“美女如花”、“花季少女”的说法,这一隐喻表达已早在汉民族的认知中深深扎根,例(1)、(2)分别阐释林黛玉与夏金桂的外貌美,将这两位天姿国色的女子喻为泛指的花,是基于视觉上的相似。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得知:花的颜色鲜艳,如女子那红润姣美的脸庞。例(3)(4)将王熙凤、林黛玉两美女喻为花卉中更具体的物象—桃花,也是基于视觉相似性而建立的隐喻表达。以桃花意象作为人体美的喻象,最早在《诗经》那里已得到了落实。其中的《桃夭》篇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可知在人们的认知上,早就将鲜艳的桃花和美丽的女性在隐喻中相互辉映。以“桃花”为喻体可知中国古代小说女性容貌的喻象一大特点是“植物的可观性”,正是人们在观察积累中发现了具体植物桃花等与人在外貌、形体、面部色泽上的相似性(古代女子常爱在面部涂上红色胭脂),故如例(3)、(4)以桃花的红艳来写女子粉红的脸庞。例(1)--(4)是基于观察中发现了具体物花卉与女子的形态,面部有着形状或色泽上的相似,这种相似性是事物间固有的相似性,而在各种色泽的花中,桃花的颜色最为有粉质的,从视角上看更与古代女子涂上胭脂的粉面相似,故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从借泛指的花走向借具体的花(如桃花)的意象来写女子的面部美。 人们不仅能共同欣赏大部分的隐喻,也能毫不经意地正确使用它们,是因为人类的认知模式是不同的事物存在着相似性,即人们在与生存空间的互动中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目的、兴趣,在纷繁此异的事事物物中看到相关事物的相同性或相似性。《红楼梦》的作者借助具体物“花”向读者阐释大观园中的女子的美,就是基于自己认知中感受到了花与相对应的某女子在外貌、性情、气质等方面的相似,读者能在作者的隐喻表达下理解作者的意旨,能感知这一群女子的个体形象,是基于自己认识上也感受到作者所选定的花与特定的人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或相关联,也说明读者与作者在认知上达成了共识

文档评论(0)

yingxiaorong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