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扶贫开发成绩汇报范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农村扶贫开发成绩汇报范文

关于农村扶贫开发成绩汇报范文 双峰村是我县25个省级贫困村之一,该村有13个自然屯,816户、2863口人,耕地11800亩。2008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实现4516元。 自2006年双峰村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宾县扶贫办本着理思路、找门路,强基础、建设施,调结构、促增收的扶贫思路,经过几年的帮扶使双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理思路绘蓝图。地处山区的双峰村,曾经是一个穷得出了名的地方。山上沟壑纵横,田间乱石遍地,土地瘠薄,过去有民谣称:“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实在没钱铤而走险种大烟”。2005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全村800多户农民住房砖瓦化率不到20%,毛草房居多,冬不遮风,夏不挡雨,农民饮用的全是地表水,大骨节等地方病严重。由于地处第三积温带,只能靠种早熟低产作物维持生计。由于经济落后,财力匮乏,双峰村础设施极为落后,全村没有一条象样的路,一条河流把全村隔为两半,农副产品无法外运,学生上学趟水过河,有急事只能望河兴叹。 自宾县扶贫办实施整村推进以来,面对双峰这片贫瘠的土地,面对双峰群众满怀希望的目光,县扶贫办与村“两委”人员,走家串户,座谈走访,调查了解农民现状,掌握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理清脱贫工作思路,制定了详实的脱贫工作计划。在工作重点上,坚持脱贫与立志相结合,通过请本地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等形式,帮助群众换脑子、理路子、出点子,从而激发村民致富的内在活力。同时,在调查研究和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借外力强基础,调结构促增收”的发展思路。确定了三年内实现河上有桥梁、道路白色化、致富有项目、产业成规模,使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办实事,情暖百姓心。实施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制约经济发展的道桥问题。2006年,宾县扶贫办协调市纪检委投入资金87万元修筑了大小山东沟39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桥梁;2007年又协调市纪检委投入资金120万元修筑了通往原东风村52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彻底改变了这里无固定桥梁的历史,解决了10个自然屯、563户、1573口人的出行难、上学难、农副产品运输难的问题,改善了经济发展条件。同时,县扶贫办三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0多万元,修通村路一条4.9公里,修同屯路6条4.9公里,硬化中心屯内道路1.8公里,改变了该村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目前,该村已有6个自然屯实现了水泥公路屯屯通,道路建设已走在了全县前列。 实施“甘泉工程”。双峰村以前大多数自然屯都是使用地表水,水质差,地方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吃水难问题一直是摆在双峰村3000多群众面前的急待解决的头等大事。为了解决这里人畜饮水难问题,县扶贫办三年在双峰村打了4眼深水井,使全村70%以上人口吃上了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实现“服务工程”。双峰村过去办公无场所、看病难、适龄儿童就学难一直困扰着这里的人们。2007年,县扶贫办协调市纪委帮扶资金60多万元,新建了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室,设有全市村级标准卫生所、功能齐全的幼儿园、设施齐备的休闲健身广场、藏书近万册的农家书屋,解决了百姓看病难、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通过农家书屋和健身广场的建设,丰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彻底扭转了人们一年四季“三个月过年、三个月耍钱、三个农忙、三个干闲”的陋习,树立起了农村文明新风尚。 调结构,铺就小康路。传统单一的种植结构,制约了农民增收致富。2006年,县扶贫办根据双峰村多山、多水、土地瘠薄的现状,确定了“打绿牌兴畜牧、上林果输劳务”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协调哈市工商行贷款500万元,解决农民发展生产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全村发展粘玉米1000亩,并与厂家签订了收购合同,填补了该村无定单农业的空白,由于粘玉米生长期短,适宜山区、积温低的地区种植,通过发展粘玉米产业,把该村的不利自然条件变为了有利条件,种植粘玉米亩纯收入可达到1000元,比大田作物增收500元左右。利用该村水草丰盛的优势,动员鼓励农户发展基础母牛养殖产业。目前,全村基础母牛存栏1300头,有两个自然屯发展成为了养牛专业屯,实现人均3头牛。大水碱屯的张士民通过三年的养牛,不但还上了5000元的外债,还盖起了96平方米的砖瓦房,2008年又为儿子娶上了媳妇。借助退耕还林的有力契机,鼓励农民退耕、退荒还林,发展林果产业。目前,全村林果面积发展到1320亩。并在该村成立了苗木协会,有43户农民加入了该协会,通过协会经纪人王树申的带动,每户每年苗木收益达1.5万元。农民李庆举承包荒山造林达120亩,通过发展林果业,全村有123户农民年收益可达万元以上。通过实施能人带动走一富二的途径,每年全村实现劳动力转移320人,每人每年收入达8000元以上。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