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文赏析(11.20)重点.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公文的源流及发展 我国的公文,从公文信息记述传递和保存的方式方法去划分,大致可分为八个有所交叉的阶段 : (一)结绳、刻契记事与象形文字公文 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夏代以前,当时中国社会还属于原始公社(仰韶文化)社会前后,还未出现甲骨文,社会需要与产生的公文信息量还不很多,而且没有文物确证,只能算一种推测。 (二)甲骨公文 甲骨文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殷王室后期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目前出土已在十五万片以上,甲骨文中有不少围绕王室活动为中心的官方文书,诸如战争、祭祖、气象、财产分配等,其结构完整,有事由、情况、办法及占卜时间、“起草”的贞人(商吏官名,掌用占卜)姓名,已具备公文雏形。 (三)金文公文 以青铜器为载体代表,以铭铸为著文手段,指通过制范铭铸在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上的公文。典型代表是虎符,即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 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虎符一劈两半,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朝廷保存,只有两者勘合,才可以调兵遣将。 另外,还有西周著名的《毛公鼎》,铭文四百九十七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 甲骨质轻体薄,青铜笨重价高,贵族阶级为了满足权力欲望,显示威严权势,强烈需要一种更为厚重庞大的载体来记载刻录公文,石碑应运而生。石刻碑刻始于战国末年秦朝初期,盛于魏晋时期。到了汉代时期,铜器公文一般就只记录年月工名,宏篇巨制则以石碑为主,公文载体逐渐由青铜器转为石碑。石碑公文宏伟大气,历时更长,受众更广,能够强有力地体现公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能够更好地将作者著文的目的放大并加以强调,大大加强公文的功能。 在甲骨、青铜、石碑上雕刻文字,费时费力,于是人们发明了方便省力的书写工具——毛笔,不仅使文字形体发生很大改变,也使公文载体发生重大变革,由笨重坚硬不易携带书写的石碑、青铜等转向轻便易书写的木片、竹简,于是产生了“简册”(用麻绳或牛皮筋串起来)。简册成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最为广泛的书写材料,甚至成为书籍的代称。秦始皇当政时,每天要阅读的简册公文需要几对太监合力共抬,这一方面反映了秦始皇勤勉政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竹简作为公文主要载体的地位。 早在纺织业起步时期,就有人在布尺上书写公文,但是受生活水平限制并不常用。到了汉朝时期,社会发展,生活富足,为了彰显天子威严,宫廷范围内开始使用昂贵奢华的丝绸绢帛书写诏书下发圣旨,绢帛成为公文的一种载体。绢帛价格昂贵,并不适用于普通大众,所以它并不是公文的主要载体,却是重要载体,在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作为威严地位的象征被沿用。 (七)纸张公文 汉代造纸术发明,纸张产生,公文载体发生历史性变革。因为经济实用、携带方便,纸张成为公文书写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载体,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随之产生了公文的折叠、卷轴、骑缝、修改等制度。从此公文进入飞跃发展的时代,一系列公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以此为基础。 (八)电子公文 20世纪90年代后各国政府纷纷将电子政务提上日程,首先从纸质公文的电子化入手,以实现无纸化办公为首要目标,于是以电子为载体的电子公文历史必然地产生和发展起来,公文的载体再一次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革,进入电子时代。 (三)寓理于情、以情感人 多年来流行的看法,认为公文大多是“官样文章”,“晓之以利害”可以,抒情则大可不必,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公文的种类繁多,其写作方法的变化运用也是多样的,古代公文中也有一些名篇采取了“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手法,去实现作者的目的意图。如果说《出师表》的“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多少还有点公式化气味,那么李密的《陈情表》则是真正“以情动人”公文典范。 当然,文章不能为简而“简”,况且文章繁简“非因字句多寡、篇幅短长。若庸絮懈蔓,一句亦谓之烦 ;切到精详,连篇亦谓之简”。也就是说 “言简意赅、文约事丰”同字数少并不可划等号,按照实际需要,考量文字的使用,不多余一个字,不随意书写废字、空话,才是此中真意。 (二)善用典故,善引诗词 古人在公文中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往往引经据典,予以佐证,以增加公文的份量,增强公文的说服力。比如贾谊的《论积贮疏》第一句话就引用了管子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唐代韩愈的《论佛骨表》大量引用典故,引用先哲贤人的话语,最后一自然段开关第一句就是“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人们或借古人之言,或托圣人之事,都十分精当绝纱,令人联想,启人思考,使文章的份量加大,说服力增强,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修辞丰富,文风活泼 古代公文中的修辞手法也十分丰富,尤其是一些大文学家,

文档评论(0)

2226657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