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心理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重心理学

二重心理学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757????更新时间:2011-11-24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费希纳(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 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   S=C*log(R/R0)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   这个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的强度。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冯特(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  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互相对峙,形成了心理学发展中的僵局。为打破这种僵局,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动和内容的统一的二重心理学便应运而生。领导这一运动产生的是符茨堡学派的领袖屈尔佩,第一个提出二重心理学主张的则是麦赛尔。而符茨堡学派关于无意象思维的实验研究则是促进以上二人提出二重心理学主张的重要动因。   符茨堡学派的无意象思维研究   (一)屈尔佩   奥斯瓦尔德·屈尔佩(1862-1915),1888年任冯特的助手。1893年他出版了《心理学大纲》一书,并把此书献给冯特。在这本书里,受阿芬那留斯的影响,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研究依存于经验着的个体的经验事实,以有别于物理学研究的不依存于经验着的个体的经验,并试图弥补冯特心理学定义的不完善之处。   1894年,屈尔佩来到符茨堡大学任教,由于以前艾宾浩斯已成功地将实验运用到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上,受其影响,屈尔佩坚信思维也可以运用实验来进行研究。因此,在符茨堡大学工作的十多年里,他指导学生和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关于思维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他们发现了无意象思维的事实,从而建立了著名的关于无意象思维的符茨堡学派。在发现无意象思维的实验面前,屈尔佩的心理学立场由内容心理学向意动心理学转变。   (二)马尔比   马尔比于1901年做了大量关于重量比较判断的实验。他让被试先后举起了两个重物,要求被试判断孰重孰轻,并报告在重量比较时的意识过程,结果发现,被试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却不知道判断是如何做出的,被试在判断时并未出现普遍所依据的意象,只有那么一种模糊的、无法描述的状态,马尔比称为“意识状态”。也就是说,被试的理性结论可能是产生于非理性的思维过程。这一实验结果与冯特等人的传统观点发生了冲突。传统观点认为,被试做出正确判断的心理条件是将两个重量的意象进行比较,思维的过程像逻辑学上三段论的过程那么清晰明确。   (三)瓦特的控制联想研究   瓦特在1904年做了控制联想实验,如种-属联想(植物-树)整体——部分联想(房屋-门)。瓦特把联想分为四个阶段,预备时期,刺激词出现时期,需求反应词时期,反应词的出现时期。通过研究发现了“定势”,他起到预先选择的作用。明确课题,确定方向,,是意识的,由课题到课题的解决是无意识的。   (四)彪勒的思考研究   彪勒在1907年采用了一些需经过思考才能解答的问题作为实验材料,并用问答法,要被试报告在解答问题时的意识过程,结果和瓦特等所发现的相同。他更明确地指出,思维不能归结为感觉和意象。在思维者的意识中存在一种非感觉、非意象的元素,即思维元素,也就是“无意象思维”。   符茨堡学派关于无意象思维的实验研究表明,他们没有发现思维过程中包含有冯特等人所发现的感觉、意象元素的证据,认为感觉、意象并非思维的必要条件,因而提出了无意象思维的主张,符茨堡的研究和主张引起了心理学界很大的兴趣和争论。1903年法国的比奈和美国的伍德沃斯在不知道符茨堡研究的情况下,也都独自得到了与符茨堡相同的发现,从发现的优先权意义上说,比奈甚至认为,“符茨堡的方法”应称为“巴黎的方法”。但是,符茨堡的无意象思维研究遭到冯特和铁钦纳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符茨堡学派是假实验,和捏造,采用不可靠的安乐椅式的内省方法,缺乏严格的实验控制,实验结果是不可靠的,如经过适当分析,无意象的内容还是有意象的。也有人提出,某些类型的心理具有无意象思维,二另外一些类型的心理则没有无意象思维,到1909年屈尔佩转至波恩大学时,虽然还有些人继续研究无意

文档评论(0)

1974wangp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