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_温病常用诊法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 主要内容 1.辨舌辨 2.验齿 3.辨斑疹 4.白pei 5.常见症状 6.察神色辨脉象 [目的要求] 1、掌握辨舌,包括舌苔、舌质。 2、掌握斑疹与白pei。 3、熟悉温病常见症状(发热、汗出、神志异常、痉、厥脱)。 4、了解验齿,鉴别胃实与肾虚。 [学习方法] 1、多比较 2、加强感性认识 早期、迅速、建立正确诊断 能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控制病情 防止疾病传播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正确的诊断包括: 病名、病因、性质、部位等。 如: 风温(风热犯肺、邪在气分) 风温(热结阳明、邪在气分)等。 需要通过熟练的诊断手法搜集原始材料,进行分析。 诊断依据归纳如下: 1、临床症状 2、特殊体征 3、发病季节 4、注意病史 一、临床症状 有些临床症状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发热、口渴、出汗等 以口渴为例 口微渴——邪在卫表,伤津不甚 口渴烦饮——阳明气分热甚 口渴不欲饮——温病夹痰饮,或湿温湿浊不化 口干不甚渴饮——邪热入营,灼伤营阴 二、注意特殊体征 如神志的变化,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审五官、辨咽喉、察胸腹、四肢等。有些可结合中诊已有的介绍。 温病比较有特殊意义的如舌诊、辨斑疹、白pei以及神志异常、动风痉厥等作为重点介绍。 三、注意发病季节 如四时温病与季节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但不能过于刻板 四、注意询问病史 1.起病时间、诱因、初起证候表现 2.辨外感病还是内伤病:一般外感病热势高,发病急,病程短;内伤发病较缓,病程长,热势较低。外感发热由外邪侵袭所致,内伤发热是脏腑功能失调或障碍。 3.曾经进行过什么治疗等 4.现在证则是辨证立法用药的依据。 第一节 辨常见症状 发热 汗出异常 口渴 神志异常 痉 厥脱 一.发热 1.发热恶寒 2.寒热往来 3.壮热 4.日晡潮热 5.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热势不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6.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之征象。 7.身热肢厥:指胸腹灼热,手足厥冷。 此为内真热外假寒。 8.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多伴见热退无汗。 9.低热:指温病后期热势低微,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温病后期阴伤虚热之征象。 二.汗出异常 1.无汗 2.时有汗出 3.大汗 4.战汗: 指病人先全身战栗,继之热甚,并见全身大汗,汗出后热势骤降。为邪气留连气分,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之征象。 三、口渴 1.口渴欲饮——热盛津伤 2.口渴不欲饮——湿热病气分或温热病营血分阶段 3.口苦而渴——邪犯少阳 四.神志异常 1.烦躁不安:指心中烦热,坐卧不安,但神志尚清。 2.神昏谵语:指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等表现。多为热扰心包或邪热闭于心包之征象。 3.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呼之不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昏迷程度最深者。多为热闭心包,或邪热夹痰闭阻心包,或瘀热闭阻心包之象。 4.神志昏蒙:指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时清时昧,似醒似寐。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5.神志如狂:指神志昏乱,躁扰不安,妄为如狂。 多为下焦蓄血,瘀热扰心所致。 6.神情呆钝:指神情淡漠,反应迟钝。 温 病 神 志 异 常 鉴 别 表 五.痉 是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在温病过程中出现痉证,多为肝风内动所致,也是一种病情危重的标志。 1.实证动风 2.虚证动风 温 病 动 风 鉴 别 六.厥脱 1.热厥:胸腹灼热四肢厥冷+阳明腑实证,为热毒炽盛,郁闭于内,气机逆乱,阳明不顺接,阳气不能外达所致。 2.寒厥:无热清气,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下利清谷,舌淡脉欲绝。为阳气大伤,虚寒内生,全身于温煦。 3.阴竭:亡阴:身热骤降,汗多气短,肢体尚温,神清疲倦或口渴尿少,舌光红无苔,脉数大无力或细数无力。为邪热耗伤阴液。 4.阳脱:亡阳:四肢厥冷,全身冷汗,气息微弱,舌淡润,脉微欲绝。为阳衰不能内守而外脱。与寒厥并见,或寒厥发展。 第二节 辨斑疹、白pei 一.辨斑疹 温病过程中出现的皮疹 斑疹形态、成因有所不同,诊断意义亦有别,但斑疹每可伴随出现,故前人常举斑赅疹,或名疹实斑,亦有统称斑疹者 (一)辨斑疹形态 斑:点大成片,不高出皮肤,望之斑斑如锦纹,抚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 疹:形如粟米、高出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