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窦娥冤.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3 窦娥冤(回目录) 窦娥冤 ? 基础练习   1.阅读〔倘秀才〕和〔叨叨令〕两首曲词及前后科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倘秀才〕的前两句唱词,配合前面刽子手的宾白,交代和渲染了戏曲的虚拟场景,同时为下文窦娥乞求改道做铺垫。   B.〔叨叨令〕这首曲词唱词平易,接近口语,在唱词中夹杂对白,曲词与宾白互相映衬,凄切婉转地道出了窦娥身世之哀。   C.这两首曲词以“悲”字统领,展示女主人公内心世界,〔倘秀才〕怕年迈的婆婆伤心,〔叨叨令〕自诉身世之悲,鲜明地塑造出女主人公善良的人物性格。   D.这两首曲词大量地运用了当时的口语和衬词,例如“哥哥们”、“也么哥”等等,虽然切合人物的身份,但终究缺乏曲词的文采美,未免有些美中不足。   2.阅读〔快活三〕和〔鲍老儿〕前面的大段独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白交代了受刑的原因,窦娥的“屈招”展示了女主人公善良的本性,与前面的要求改道的情节互相照应。   B.独白后,再引出唱词,以唱词来进一步深化和补充人物的性格。   C.独白再次重复上一折的内容,虽需交代,但不必如此详细,应该简略,甚至一笔带过也可。   D.独白在交代情节的同时,还提出了对身后事的微薄的要求,在结构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对〔快活三〕和〔鲍老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快活三〕这首曲词主要以唱腔重复、强化前面独白中的“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的微薄乞求,在艺术表现上把悲表现到极致。   B.〔鲍老儿〕后半部分把这人生的大不幸归结到自身,让婆婆不必“怨气冲天”,说明窦娥对“天地”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C.〔快活三〕这首曲词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循环往复地极言身世之悲,中间加入“婆婆也”,使得排比中又有变化,达到一句比一句更悲的语言效果。   D.〔快活三〕和〔鲍老儿〕这两首曲词语言本色凝炼,进一步写出主要人物含悲慰婆及对身后事微薄的要求,是对前一部分的强烈衬托和渲染。   阅读〔耍孩儿〕至结尾和前面的宾白,回答下面的问题。   4.对〔耍孩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面〔滚绣球〕一曲集中对“天地”进行控诉,指责,乃至否定,但这首曲词却最终又把希望寄托到“湛湛青天”身上,可见作者在整个结构的构思上不严谨。   B.〔滚绣球〕中虽然对天地有了清醒的认识,但作者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终究还是找不到改变现实的出路,因此最终还是归依到“天地”上来了。   C.窦娥运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利用苌弘无罪被杀,杜宇因灾让位的不幸遭遇来说明自己死得冤枉和凄惨。   D.这首曲词虽然言语通俗易懂,但仍然注意了曲词应有的韵律美和抒情性,整首曲词声韵和谐,情感凄切。   5.对〔二煞〕〔一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煞〕这首曲词借用了战国“邹衍”的典故,“六月飞霜”运用艺术的夸张手法,表明自己冤情深重,足以感天动地。   B.〔一煞〕中“你道……从人愿”三句唱词,照应〔耍孩儿〕中对“湛湛青天”所抱有的希望,再一次显露了作者的思想局限。   C.〔二煞〕这首曲词恰当地运用了修辞手法,“暑气暄”与“下雪天”的比喻,“一腔怨气喷似火”与“六出冰花滚似绵”中的对比,都传达出了女主人公胸中的愤懑不平。   D.〔一煞〕揭示了造成窦娥冤屈的根本原因在于“官吏每无心正法”,从而“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也是全剧的中心所在。   6.对窦娥临死前这三桩誓愿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作者把这三桩誓愿安排在全剧的结束,其目的在于使女主人公沿着从怨——到悲——到恨的情感脉络,一步一步发展到高潮,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百姓的痛苦和作者对现实的深切的反思。   B.作者把三桩誓愿安排在最后,是为了让窦娥的冤情得以昭示后人,让人们知道这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的结果,从而揭示中心。   C.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因而其顺序是不可以颠倒的。   D.这三桩誓愿都寄托了女主人公希望“人心可怜”,“天公可期”的愿望,因而顺序互换对艺术的表达效果并没有影响。   7.对戏曲的结尾交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尾有多余之嫌,文学艺术讲究“余韵之美”,应该留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交代誓愿的结果,无疑道尽了戏曲的魅力,曲尽味也尽,因此不足取。   B.监斩官看见一、二桩誓愿的实现,判断“必有冤枉”,理应为窦娥申冤昭雪,却命令左右将尸首还给蔡婆婆了事,灰溜溜地下场。恰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的具体表现,结尾收场为中心的表达做了佐证。   C.结尾让誓愿得以实现,化不可能为可能,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更好地体现和烘托了本剧的悲剧色彩。   D.结尾中“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一句为下一折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为其申冤昭雪打下伏笔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