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本土化.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本土化

一种视角: 关于本土化的研究方法 本土心理学自1970年代初期即已萌芽,主要是在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度、日本、墨西哥、德国,晚近韩国 一、本土心理学在台湾的发展 1989年主办第一次“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科际研讨会”,并于会后出版《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1989)》 (杨国枢、黄光国,1991)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又主办第二次“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讨会”,除编印会议论文集外,会后出版《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方法与理论篇(1992)》及《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教化、发展及病理篇(1992)》(杨国枢、余安邦,1993) 1.面子(如朱瑞玲,1983,1988,1991;陈之昭,1982,1988) 2.人情(如余伯泉、黄光国,1991;黄光国,1985,1988a;Hwang,1987) · 3.缘(如杨国枢,1982,1988) 4.报、报恩及复仇(如文崇一,1982;刘兆明,1992) 5.关系取向(如文崇一,1988;危芷芬,1991;李美枝, 1992;杨国枢,1992) 。 6.孝道(如庄耀嘉、杨国枢,1991;叶光辉,1992;叶光辉、杨国枢,1989,1991;杨国枢,1982c;杨国枢、叶光辉,1991;杨国枢、叶光辉、黄丽莉,1989) 7.家族主义及其相关现象(如李亦园,1982,1985;叶明华,1990;郑伯埙,1991,1992) 8.社会取向(如杨国枢,1981,1982a,1992b;K.S.Yang,1981a,1995) 9.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如余安邦,1990,1991,1992;余安邦、杨国枢,1987;K.SYang&Yu,1988,1989) 10.自我观(如雷霆,1991) 11.性格知觉(如杨国枢、彭迈克,1985;K.S Yang&Bond,1990) 12.个人传统性(如杨国枢,1992a;杨国枢、余安邦、叶明华,1991) 13.正义观(如黄光国,199la;沈秉均,1990) 14.价值观(如文崇一,1991a;曾仕强,1991) 15.道德观(如黄光国,1988c;程小危,1988) 16.宗教心理(如宋文里、李亦园,1993;彭昌义,1992) 17.世俗形式主义(如余伯泉,199㈠余伯泉、黄光国, 1991) 18.组织行为(如余伯泉、黄光国,199㈠黄光国,1983;杨国枢、郑伯埙,1987;刘兆明,1992a,1992b;Hwang,1990) 19.华语文心理(如曾志朗,1991;郑昭明,1982;Chang,1991) 20.慈善观念、慈善行为及善书意涵(如朱瑞玲,1992a,1992b;钟秋玉,1991) 21.怨与人际苦痛(如余德慧,1991,1992) 22.心理病理(如文荣光等,1992;郑泰安,1992) 23.青少年问题(如蔡怡佳,1992;K.SYang,1981a;K.SYang,Yee&Wu,199㈠Yee,K.SYang,&Barnes,1992) 24.体罚现象(如林文瑛,1992) 25.古人的心理与心理思想(如丁兴祥,1992;杨国枢,1993;杨国枢、余安邦,1992) 26.儒法思想.的心理学观(如黄光国,1988b,1991a,1991b,1991c) 27.心理测量工具的本土化(如庄耀嘉、杨国枢,1993) 二、本土心理学在香港的发展 杨中芳 1984年赴香港大学心理学系任教,即已开始探讨香港人的送礼行为 高尚仁(1986,1991;高尚仁、林秉华,1991)多年来一直从事书法心理学的研究 张妙清等(如张妙、梁觉,1992;Cheung,1985,1986,1987)探讨中国人的心理病理与编制本土化性格测验 马庆强(1992;Ma,1988,1992)探讨中国人之道德判断与利他行为的发展 赵志裕(1991)之研究中国人的公平观(义),及陈淑娟(1991)之研究中国人的自我表达方式 金耀基(1981,1986,1992;King&Myers,1977)之研究人情、面子及关系,李沛良(1982)之研究医缘,乔健(1981,1982;Chiao,1992)之研究关系与计策行为,张德胜(1989)之研究秩序情结,及刘兆佳(Lau,1981)之研究功利性家族主义 * *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