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红旗渠精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红旗渠精神

重温红旗渠精神 践行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骨干培训给了我一次真正了解红旗渠和她精神的机会,我们观看了有关红旗渠的百家讲坛,.去了红旗渠纪念馆,真真切切的到了林县的红旗渠.与此同时,我收获更多的是该如何弘扬红旗渠的艰苦奋斗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 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我一直都非常喜欢看,从于丹的论语心得到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讲解红楼再到李蕾红旗渠的故事,在每次观看的时候,我都能有所收获,尤其是红旗渠的故事,对于现在的生活中的我来说有很大的震撼。 红旗渠的故事讲述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公里的红旗渠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在没有任何大型现代化机械的帮助下,河南林县数万人民仅凭双手和简单工具,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这个故事让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红旗渠纪念馆里,逼真的模型、生动的实物、珍贵的照片、翔实的资料,真实再现了河南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历程。面对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历史照片,听讲解员述说老一辈当年鏖战太行山的壮烈场面,大家感动。走在红旗渠重点工程——青年洞前曲折的长堤上,面对着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和红旗渠中碧绿的流水,大家仿佛又看到一个个铁血汉子和巾帼英雄腰系草绳在悬崖峭壁间除险的身影,仿佛又听到铁锤砸向钢钎的声响回荡在山间。大家纷纷表示,红旗渠一行,对我们来说,精神上是一种鼓舞,灵魂上是一次洗礼,责任上是一次强化。巍峨太行山,雄壮红旗渠。“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上世纪60年代,我国正处于最为困难的历史时期,为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环境,河南林州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修桥,苦战10年,共计削平山头1250个,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挖砌土石方1516万立方米,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总长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红旗渠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饮水和灌溉的生存问题,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慰问困难群众之后,下午,全体党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位于总干渠分水闸处的红旗渠纪念馆和总干渠重点工程青年洞。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体现了林州人民“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壮志豪情,也是与“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党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是我们新时期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保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为彻底改变林县父老乡亲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以改天换地、改变贫困面貌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作出修建红旗渠的大胆决定。这既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红旗渠开工之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林县县委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本着一切克勤克俭的原则,资金不足大家筹,工具不够自己备,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碾,没有技术自己学,没有房铺住山岩,粮食不够吃野菜,力求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参加修渠工程的干部与群众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3]据不完全统计,林县人民先后自制炸药1215吨、水泥5170吨,烧制石灰14.5万吨,自制26万个镐头、15万把铁锤。整个总干渠、三条干渠及支渠配套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98万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县、社、队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总投资的85.06%。[4]林县人民以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一副铁肩,一锤锤,一钎钎,一镐镐,修成长达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创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 “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在资金、物资和粮食严重缺乏条件下,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缺水状况的大胆创举。林县县委靠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面临着压力、指责,甚至受处分的考验,依靠全县干部群众的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如果没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雄心壮志,红旗渠既不敢想,也建不成。红旗渠从设想、勘察、决策到修建的整个过程,无不体现了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一方面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