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首届十堰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表
首届“十堰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申报表
申报单位:十堰晚报
项目名称 十堰晚报系列经营机制创新 项目负责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 十堰日报社副总编辑
李东晖
十堰晚报执行总编辑 创新内容简介 《十堰晚报》创刊于1995年7月1日,是《十堰日报》的一张子报。创刊之初,由于机制不活、思路不清、士气不高,报业经营举步维艰,一度成为十堰日报社的一大包袱。2000年以来,十堰日报社党委顺应报业发展形势,作出举全社之力做大做强晚报的决定,鼓励和支持该报从办报、用人、分配、发行、广告5大环节着手,构建适应报业市场竞争的系列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内部活力,报业经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07年,《十堰晚报》实现广告收入2061万元,报纸发行在十堰城区排名第一,成为十堰城区报纸规模最大、发行密度最高、报纸影响最强、广告创收最多的平面媒体。总结《十堰晚报》近年的发展经验,最重要的一条是机制创新让他们走上了兴报之路。
坚持“三贴近”办报方针,构建真诚服务读者的办报机制十堰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与陕、渝、豫三省市接壤,是世界文化遗产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所在地和旷世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国内汽车业三强之一东风汽车公司的商品车基地座落于此。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十堰城区,曾名列全国小康城市第六位,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第22位。多元文化结构,大量移民组成的市民结构,使读者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在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上赢得有利地位,《十堰晚报》几经探索,确立了“办市民有用的报纸,做读者贴心的报人”的办报理念,坚决把本地新闻做大做强。为此,《十堰晚报》成立了新闻热线部,设立了新闻110专线电话,购置了2台新闻110专车,为每位记者配备了专门的笔记本电脑和照相机,添置了两台无线上网便携式电脑和一套暗访摄像器材。在夯实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十堰晚报》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办报,在全市范围内聘请了50多位“笔杆子”和20多位摄影高手担任特约记者。同时设立新闻线索报料奖。现在,每天本地新闻至少10版,占总版面的36%左右。准确、及时、全面、权威的地方新闻,牢牢地抓住了本地读者的眼球,一种“没事看晚报,有事找晚报”的氛围在十堰城区逐渐形成,一些鲜活感人的故事,在编读之间不断涌现。2004年4月21日下午2时左右,《十堰晚报》新闻热线接到一男子电话,称其对生活失去希望,准备结束自己生命,在自我了结前,无意中看到晚报上的新闻热线号码,便随手拨通,一诉心中郁闷。编辑部接到电话后当即决定,先稳住对方情绪,然后安排经验丰富的资深记者与之见面。热线记者在耐心劝说、深入采访、征得对方同意的基础上,以《“绝望男子”请你迈过这道坎》为栏题,先后刊发了《绝望电话》、《午夜倾诉》、《患难夫妻》、《愁眉渐展》、《柳暗花明》、《欣喜过坎》共6篇报道,对“绝望男子”王建生六天走过的心路历程进行了动态纪实报道。有关部门为报道所动,为王建生免费治疗疾病,对其运输经营费用给予减免缓的照顾。通过对王建生从轻生到重生、从绝望到希望的报道,充分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无限关爱,许多读者称赞《十堰晚报》做了一件善事、好事和实事。2006年4月27日,《随州日报》委托《十堰晚报》帮一个 被拐卖到随州19年的妇女王英寻家。晚报迅速安排记者到公安、民政及县市联系查找19年前失踪的人员,并在晚报连续刊发查找消息。一位在十堰工作的河南籍人士看到晚报报道后,依据王英记忆的地名,提供了河南有个地方叫张林的线索。晚报记者迅速与河南《南阳晚报》联系,终于找到王英的家。5月12日,《十堰晚报》特派记者同《随州日报》、《南阳晚报》记者一起送王英回家,帮其圆了19年的寻家梦。《中华新闻报》专题报到了三家媒体联手帮王英圆寻家梦的新闻。 《十堰晚报》在新闻实践中,并不是一味地走“基层路线”,同时注重巧妙地走“上层路线”,从市民关注的角度做政务报道,以此树立晚报特色的权威性。2005年初,结合全市人大、政协两会召开,他们推出“市民点题”活动,围绕“市民想要政府办哪些实事”开辟专栏,每天摘要刊发市民建言。仅半个月时间,征求到200余条建议,汇总上报市政府后,受到市长的充分肯定。时任市长陈天会批示道“晚报开展市民点题活动很好,在政府和市民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希望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抓紧办理有关工作。”3月份市政府反馈晚报,68条市民意见得到全面落实。
坚持人才兴报,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办好报纸,人才是根本,机制是关键。这几年,《十堰晚报》在用人机制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首先是建立任人唯贤的干部选拔机制。2004年2月中旬,《十堰晚报》对9个主任岗位、6个副主任岗位全部实行公开竞聘。采取业务考试占30%、群众测评占35%、领导测评占35%的方式,对竞聘者进行综合评价,名列前15名的同志,按得分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