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先秦儒学及其经典结集教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先秦儒学及其经典集结 第一节 孔子以前的“六艺” 第二节 儒学课本的编纂 第三节 战国时期经典的传授 第四节 “秦火”与儒经的完缺问题 第一节 孔子以前的“六艺” 一、“六经”说与“六艺”说的出现 1.六经 后世把首出的儒家经典称之为“六经”。 其次序,依照今文经学家的观点是:《诗》、《书》、《礼》、《易》、《春秋》。 依古文经学家的观点,则为:《易》、《书》、《诗》、《礼》、《乐》、《春秋》。 孔子时代尚未见到有关“六经”的说法。 “六经”之说,首见于《庄子?天运》篇:“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2.“六艺”说 从历史文献中考查,汉代一般都把“六经”称作“六艺”,如《史记》的《伯夷列传》、《李斯列传》、《儒林列传》、《滑稽列传》、《太史公自序》中都可见到,如《滑稽列传》: “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正义]曰:言《六艺》之文虽异,《礼》节《乐》和,导民立政,天下平定,其归一揆。至于谈言微中,亦以解其纷乱,故治一也。 其后,刘歆在《七略》中著录“六经”经籍,也称之为“六艺略”,班固的《汉书? 艺文志》完全袭用其名。 “六艺”就是“六经”更早的名称,只不过“六艺”也有其自身的演变过程。 二、孔子以前的“六艺”教育 (一)《周礼》系统 《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1)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六乐:六种乐舞,即《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3)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射穿箭靶而露出白色箭头; 参连:一连射出许多箭,第一只箭已经射中箭靶,而后面的箭的箭头则依次射中前面的箭尾,箭箭相连,形成一条直线; 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箭头低,徐徐行进的样子。 襄尺:的襄读让,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而应站在国君身后一尺的位置,也就是让君一尺; 井仪:即连中四矢,射穿靶心,射在鹄的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个井字。 (4)五驭 五御即驾车的技巧,包括: “鸣和鸾”、 “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鸣和鸾:鸾、 和都是车上的铃铛,车走动时,挂在车上的铃铛要响得谐调。 逐水曲:即驾车经过曲折的水道不致坠入水中。 过君表:君表犹言君位,谓赶车从国君所站位置经过时,应有致敬的表示。 舞交衢:即驾车在交道上旋转时,能够使驾辕的马和两边拉车的马的脚步和谐合拍,有如舞蹈。 逐禽左:即在田猎追逐野兽时,要把猎物驱向左边,以便坐在车左边的主人射击。 (5)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方法。 (6)九数: 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它的主要功能除了解决日常的丈量土地、算账收税等实际问题,就是要计算天体,推演历法。在这方面,古代中国人有着惊人的成就。 小学的“六艺”主要是对贵族子弟进行知识和技艺的必要教育和训练,培养能文能武的初级人才。 (二)《礼记?王制》系统的大学教育 1.相关记载 《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大学属于高等教育,按照《礼记?王制》的记载,其基本课程包括诗书礼乐,“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大约后来逐渐加入了《易》和《春秋》两门课程。 《国语? 楚语上》:叔时曰: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 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 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 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 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 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於民也; 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 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2.六艺的基本情况 第一,《诗》。 《诗》是古代的歌谣选集,它被列为第一门课,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需要。 各诸侯国在政治上及外交上的来往,包括贵族们的社交活动,都往往是用诗来应对的。 如《左传》、《国语》中屡屡见到的在朝聘、会盟、酒宴等场合,人们引诗述怀、赋诗喻义,乃至冷嘲热讽、勾心斗角。 所谓“赋诗断章”(《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所谓“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就是指用诗来应对、比喻,这可以说是当时的惯例。 周王室非常重视对民间诗歌的搜集与整理,定期派“行人”到民间去“采风”,然后由太师整理编定。 经历了长期不断的采集与编排,孔子以前已经形成了“风”、“雅”、“颂”三部分诗。 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间,吴公子季札聘鲁,“观于周乐”,演奏的就有“国风”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