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易前良-共意性运动中的媒介动员-20130418分析
转型中国“共意性运动”中的媒介动员
易前良 孙淑萍
易前良:博士,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与社会变迁”和“电视理论研究”yiqianliang@126.com。地址:江苏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公管院,210098.
孙淑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
摘要:共意性运动的媒介动员是建制性媒体和替代性媒体互激互渗的结果,前者主要通过“合理化”扮演理性动员的角色,后者则通过“建构认同”进行情感动员。共意性运动在转型期纷繁复杂的冲突性事件中,所占比重差可忽略,而且媒介动员具有高度的情境依赖性,但探讨共意性运动中的媒介动员具有“昭示”意义,因为作为“媒介”与“国家”、“民众”之间进行良性互动的对话机制,它展示了转型中国在“国家-社会”重构进程中积极的面向。
关键词:转型中国、共意性运动、媒介动员
Media Mobilization in China’s Consensus Movements during Transitional Times
Yi qianliang,Sun shuping Abstract:interactive result between the constructive media and alternative media, the former of which mainly plays the role of rational mobilization through rationalization”, while the latter carries on emotional mobilization trough identity construction. Actually, consensus movement itself plays little part in all kinds of conflicts during transitional China and media mobilization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contexts. In spite of the insignificant role of consensus movement, the study about media mobilization in consensus movements is magnificent. As an inter-medium, media mobilization creates the well-functional systems between the media, state “and people and it shows the positive aspect in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tate - society in China during its transitional times.
Key words:Transition, Consensus Movements, Media Mobilization
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积累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使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引发各种社会冲突和集体行动,本文集中关注大众媒介在冲突性事件中发挥的功能。在建构主义的观点看来,对事实的报道与传播与其说是客观反映,毋宁说是对现实的重构,本文据此认为大众传媒在冲突性事件中可能扮演社会动员的角色。基于这一研究旨趣,下文选择了四个案例作为考察对象,它们是分别发生在厦门、北京、广州、南京的PX事件(2006)、六里屯垃圾焚烧厂反建事件(2007)、番禺垃圾场焚烧反建事件(2009)、梧桐树事件(2011),这四起事件分布在一定时间跨度上并具备代表性,抗争较为温和,参与者众,影响范围广,诉求指向一定范围的共同意愿,本文将它们指称为“共意性运动”。共意性运动在转型期纷繁复杂的冲突性事件中,所占比重差可忽略,但具有积极的“昭示”意义,这些事件最终都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反映了中国在转型时期“国家-社会”关系重构中积极的面向。
共意性运动与大众传媒
关于社会冲突,西方知识界自20世纪以来形成了新的观点,齐美尔认为,“冲突是一种社会交往形式,具有安全阀的作用”,科塞更是明确指出,“冲突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可以避免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分裂”(于海,2011:206、300)。国内学术界也逐渐认同这一观点,尽管研究者避免使用“社会运动”的概念,代之以“集体行动”、“抗争性政治”、“群体性事件”、“新社会运动”和“新民权运动”等称谓,但在对本土的社会冲突展开研究时,大多借鉴西方的社会运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