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光合作用2分析.pptVIP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的光合作用2分析

光合单位 LHCⅡ因离反应中心远而称“远侧天线”。 LHCⅡ除具有吸收、传递光能的作用外,还具有耗散过多激发能,保护光合器免受强光破坏的作用。 LHCⅡ磷酸化后,可在类囊体膜上移动,从堆叠的基粒(富含PSⅡ)区域横向移动至非堆叠的基质(富含PSⅠ)区域,并成为PSⅠ的聚光色素系统,扩大了PSⅠ的捕光面积,协调两个光系统之间的能量分配。这就是所谓的“天线移动”。 光合磷酸化的发现 1954,Arnon等发现向菠菜叶绿体加入ADP、Pi和NADP+,在光下不加入CO2时,在体系中有ATP和NADPH产生。 2.环式光合磷酸化 与环式电子传递偶联产生ATP的反应。 ADP + Pi 光 叶绿体 ATP+ H2O 非光合放氧生物光能转换的唯一形式,主要在基质片层内进行。它在光合演化上较为原始,在高等植物中可能起着补充ATP不足的作用。 化学渗透学说 (chemiosmotic theory) 由英国的米切尔(Mitchell 1961)提出, 该学说假设能量转换和偶联机构具有以下特点: ①由磷脂和蛋白构成的膜对离子和质子的透过具有选择性  ②具有氧化还原电位的电子传递体不匀称地嵌合在膜上 ③膜上有偶联电子传递的质子转移系统  ④膜上有转移质子的ATP酶 在解释光合磷酸化机理时,该学说强调:光合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会伴随膜内外两侧产生质子动力(proton motive force,pmf),并由质子动力推动ATP的合成。 叶绿体类囊体膜上ATP的生成 2.光合磷酸化的机理 中间产物学说 变构学说 化学渗透学说 许多实验都证实了这一学说的正确性。 (1)化学渗透学说的实验证据 ①两阶段光合磷酸化实验 指光合磷酸化可以相对分成照光阶段和暗阶段来进行,照光不向叶绿体悬浮液中加磷酸化底物,而不照光时再加入底物能形成ATP的实验。 1962年,中国的沈允钢等人,用此实验探测到光合磷酸化高能态(Z*)的存在。 1963年贾格道夫(Jagendorf)等也观察到了光合磷酸化高能态的存在。起初认为Z*是一种化学物质,以此提出了光合磷酸化中间物学说。现在知道高能态即为膜内外的H+电化学势。 ② 酸-碱磷酸化实验 贾格道夫等(1963)在暗中把叶绿体的类囊体放在pH4的弱酸性溶液中平衡,让类囊体膜腔的pH下降至4,然后加进pH8和含有ADP和Pi的缓冲溶液,这样瞬间的pH变化使得类囊体膜内外之间产生一个H+梯度。 这个H+梯度能使ADP与Pi生成ATP,而这时并没照光,也没有电子传递。这种驱动ATP合成的类囊体内外的pH差在活体中正是由光合电子传递和H+转运所形成的。 ③光下类囊体吸收质子的实验 对无pH缓冲液的叶绿体悬浮液照光,用pH计可测到悬浮液的pH升高。这是由于光合电子传递引起了悬浮液中质子向类囊体膜腔运输,使得膜内H+浓度高而膜外较低的缘故。 电子传递产生了质子梯度后,质子就有反向跨膜转移的趋向,质子反向转移时,质子梯度所贮藏的能量就被用去合成ATP。 以上实验都证实了米切尔的化学渗透学说的正确性,因而米切尔获得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2)H+电化学势与质子动力 e-传递与H+向膜内的运转,还会引起类囊体膜的电势变化,从而产生H+电化学势差(ΔμH+) (kJ·mol-1) : ΔμH+=μH+内-μH+外 =2.3RTΔpH+FΔE 式中R——气体常数,T——绝对温度(K),F——法拉第常数,ΔE——膜电势(V) 25℃时,ΔμH+ =5.7ΔpH+96.5ΔE 将两边用F(96.5kJ·mol-1·V-1)除,规定△μH+/F为质子动力,其单位为电势(V)。在25℃时:pmf=0.059ΔpH+ΔE 质子动力大部分是来自ΔpH部分 ΔE ? (1) 主要由光合膜上的PSⅡ、Cyt b6/f、PSⅠ串联组成。 (2) 二处逆电势梯度电子传递,即P680至P680*,P700至P700*, 由聚光色素复合体吸收光能后推动电子传递,而其余都是顺电势梯度的。 图10 叶绿体中的电子传递模式 方框代表了蛋白复合物。LHCⅠ和LHCⅡ分别是PSⅠ和PSⅡ各自的聚光色素复合体,M为含Mn的放氧复合体,实线箭头表示非环式电子传递方向;虚线箭头表示环式或假环式电子传递分叉处。 “Z”方案特点: (3)水的氧化 PSⅡ电子传递; 4个电子,2H2O,1个O2和4个H+。 NADP+的还原 PSⅠ电子传递; 电子最终供体为水,电子的最终受体为NADP+。 (4)PQ 建立类囊体内外的H+电化学势差。 (二)光合电子传递体的组成与功能 1.PSⅡ复合体 PSII反应中心结构模式图 放氧复合体(OEC)又称锰聚合体(M,MSP),在PSⅡ靠近类囊体

文档评论(0)

4411134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