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探究.ppt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小麦全蚀病 (Wheat Take-all ) 症状: 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 。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在潮湿情况下,小麦近成熟时在病株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壳。 小麦全蚀病 禾顶囊壳Gaeumannomyces gramims 属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自然条件下仅产生有性态。 病菌的匍匐菌丝粗壮,粟褐色,有隔。老化菌丝多呈锐角分枝,分枝处主枝与侧枝各形成一隔膜,呈现“∧”形。匍匐菌丝3~4根聚集在一起,在寄主根茎和叶鞘表面形成网纹。子囊壳黑色,球形或梨形,顶部有一稍弯的颈。子囊无色,棍棒状,子囊内有8个平行排列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线状稍弯曲。 病 原 1 小麦全蚀病菌 1.子囊壳 2.子囊 3.子囊孢子 病菌生物学:子囊形成适温20℃左右。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0~25℃。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12~18℃。病菌生长发育要求较高的空气和土壤相对湿度,相对湿度80%~90%为适宜条件,低于50%则生长减慢,也不易产生子囊壳。 病原菌生理分化:Walker(1975)根据病菌附着枝的形态及病原菌的致病性将禾顶囊壳划分为3个变种,即:小麦变种G. graminis var. tritici ,禾谷变种G. graminis var. graminis 和燕麦变种G. graminis var. avenae 。在辽宁、山东还发现全蚀病菌有玉米变种G. var. maydis。 寄生范围:病菌除危害小麦外,还能危害大麦、黑麦、玉米、谷子、燕麦等禾木科作物及禾木科杂草。 病害循环 初侵染: 越冬越夏: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和有机肥中越夏或越冬。在自生麦苗、杂草或其他作物上越夏。小麦全蚀病菌为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存活3~5年。 传播: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施用带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粪肥也可传播病害。田间浇水、翻耕犁耙等导致病菌在较近距离的扩散。混杂有病残体的种子可以传播病害。 病害自然衰退现象:(Take-all Decline, TAD)即是指全蚀病田连作小麦或大麦,当病害发展到高峰后,在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情况下,病害自然减少的现象。 小麦全蚀病产生自然衰退的先决条件有两个,一是连作,二是危害达到高峰,二者缺一不可。 全蚀病自然衰退的原因:一般认为与土壤中的颉抗微生物有关,如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ens)是很重要的类群,其在根系表面分泌的抗生素(吩嗪—1—羟酸)可抑制全蚀病菌。 出现TAD的土壤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如果将抑菌土经热力或杀菌剂处理后,其抑菌作用消失,间接证明了病害衰退机理与生物因素有关。 *

文档评论(0)

2226657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