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穆旦和他的诗歌_李茹君.doc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976年的穆旦和他的诗歌_李茹君

1976年的穆旦和他的诗歌_李茹君 文学评论 1976年的穆旦和他的诗歌 李茹君 栾城县教师进修学校 河北 石家庄 051430 [中图分类号] :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2-0021-01 也许当穆旦安静地睡着的时候,诗人才会明白… 摘要:公平,作为一种先验真理,始终不曾存在。公平当然值得追求。但对大多数人而言, 在追求的过程中,对公平的感知往往会逐渐次要,直至浑然未觉。之于内心强大的修行,这 或许是莫大的幸事。 这 些天看知乎,两个问题印象颇深。其中一个问,“你在知乎上见 过的… 福气多玉石床_人生成熟,从忘记公平开始 这些天看知乎,两个问题印象颇深。其中一个问,“你在知乎上见过的最不公平的事是什么?” 有高票答案这样写:“最大的不公就是靠晒照吸关注吸赞同。”话有所指,但答主略有些苛刻。 如果用心戮力地读书、求职、打拼,是多数… 文学评论 1976年的穆旦和他的诗歌 李茹君 栾城县教师进修学校 河北 石家庄 051430 [中图分类号] :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2-0021-01 也许当穆旦安静地睡着的时候,诗人才会明白1953年毅然回到祖国大陆却成为了自己人生“悲剧性”转折的开始。笔者认为,个体经历与时代、历史之间构成的复杂关系应该是考查穆旦在文革后期恢复诗歌创作的重要认知点。根据《穆旦诗全集》收录的诗歌,可看出,从文革后期穆旦重新获得诗歌创作权到诗人病逝,除了《苍蝇》是1975年写的之外,1976年是诗人创作颇丰的一年,当然将“1976”作为一个单独的时间节点来审视其诗歌创作,也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穆旦诗歌的情感流露。本文主要对1976年穆旦诗歌作品中的重要作品进行个案研究。 《智慧之歌》[1]:诗歌文本以“幻想”的尽头暗示出“我”的现实处境,“落叶飘零的树林”隐含着自然生命的“尽头”,也可以理解为对人生的隐喻。然而“我”在“枯黄”的叶子中却看到了美好的“爱情”、“友谊”和“理想”,这些“欢喜”的获得依靠的是“我”内心的情感审视和价值定位。也正是这种“定位”才让“我”敢于正视“痛苦”的存在,即便是“痛苦”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诗歌结尾体现出诗人深邃的哲思,即“智慧之树”不同于凋零的自然之树,这应该是“我”的思想力量尚未消磨殆尽的原因,但是这种思想力量的获得依靠的是“我”的痛苦经历以及“我”审视痛苦经历的理性和智慧。或者说,“智慧之树”成长的代价是相当大的。那么,这里面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如果“我”的“智慧之树”走向凋谢,那肯定是“我”将远离“痛苦”,然而不管“我”怎样“幻想”着自己像自然之树一样飘落,“我”始终无法逃离“痛苦”,这或许是在说,现实处境就是诗人所必须要面对的存在。而“我的智慧”与“我的痛苦”的同向发展应该是人生的一条悖论。 《理智和感情》:之一的《劝告》集中于时间与空间的宏大视野中对“巨流”与“细沙”的比较,并且指出不要把世事看得过于沉重,因为“细沙”的承载量及其存在往往依赖于“巨流”的影响。这两种悬殊力量的比较会让人明白,个体力量的渺小与存在的卑微需要阔达的心胸来加以打量,这会让我们自然想起苏轼说过的,即“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之二的《答复》则渲染了“高悬着的星星”在“黑暗而且寒冷”的环境中“把生命耗尽”的执著努力和悲壮举动,以此暗示出个体生命在周遭困境中的艰难所求。两首小诗用《智慧和感情》做题目,我们可以去揣摩诗人内蕴的理性、智慧与困惑。 《演出》及与“演出”相关的:笔者这里把“演出”作为一种动态的诗歌意象来理解,即“演出”构成这几首诗中的核心价值意象。《演出》这首诗大胆地揭示出,“演出”的现场与背后以及与“演出”相联系的诸多环节是一种合谋关系,“台上”与“台下”都在虚伪地接受“演出”这种法则的指使。“台上”的“演出”与“台下”的观看(其实是另一种“演出”)是在制造一种看似“和谐”的良好气氛或者表象,而这种经过合谋“演出”的闹剧居然要压制“天真和赤裸”的本真价值体现,可见,“真实”与“虚伪”、“正义”与“背离”构成了强大的话语张力。如果再深究的话,“演出”成为一种秩序层面上的道具依靠的是话语权,即“演出”是在权力的“演出”范畴内实现自身的“演出”,并从而压制另一种真实的声音,因为“真实”在“演出的闹剧”中是异己的存在。《听说我老了》写的是“我”穿着破衣衫出门而别人都说“我老了”这样的一个场 景,“我”则认为自己是在做“化装舞会的表演”。这里的“我”成为自身与他者共同审视的对象,“我”穿着破烂的衣服既是对时光流逝并且使“我”老去的价值抗争,也是对自我坚守价值立场的肯定和对现实无情的嘲讽。《冥想》一

文档评论(0)

raojun00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