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上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知识点一、作家作品1.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 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年问世,获得了好评。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紫藤萝瀑布》写作背景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 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 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2.莫顿·亨特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等。3.小思:卢玮銮,/view/2607.htm香港作家,/view/68693.htm散文家,学者,笔名小思。1939年出生于香港。香港近代著名小说家、/view/587353.htm教育家,荣获/view/362610.htm香港教育学院第二届《杰出教育家奖2003》。她是/view/8908.htm香港中文大学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现时在香港《明报》副刊撰写「一瞥小思」专栏文章。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已出版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彤云笺》,《不迁》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蝉》选自小思的《承教小记》。《承教小记》收录了作者于1978年到1981年间创作的64篇散文,书中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有说理的、悼念的、写景的、述人的。小思采用一贯的清幽雅淡的手法写作,给人一种清风徐来的沁凉之感。在说山道水之中摇曳着闲情逸趣之中,自然地流露出严肃的哲理,发人深省,读来令人产生共鸣。4.席慕蓉:现代著名画家、诗人、散文家。祖籍内蒙古/view/5319638.htm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蒙古人,后随家定居/view/2200.htm台湾。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view/8294.htm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view/5610074.htm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贝壳》是一篇托物抒怀的散文,选自《幻思——席慕容散文赏析》。作者席慕容是一位画家,又是一位诗人,心思细腻敏感,特别注意发现生活中的美,本文是作者由眼前的贝壳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悟之作。5.王家新:曾用笔名北新,文学教授.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楼梯》等,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没有英雄的诗》等。并著有文学随笔及多种评论。山那边的海——关于《/search?word=%E5%9C%A8%E5%B1%B1%E7%9A%84%E9%82%A3%E8%BE%B9fr=qb_search_expie=utf8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显然,《/search?word=%E5%9C%A8%E5%B1%B1%E7%9A%84%E9%82%A3%E8%BE%B9fr=qb_search_expie=utf8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