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笛-分析美学方法历史与局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悦笛-分析美学方法历史与局限.

分析美学的方法、历史与局限 ——兼论生活美学与艺术终结问题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100732,liuyd1217@) 公正地看,在整个20世纪,只有“分析美学”横亘的历史时间最长、占据主流的时间也最长,在欧美学界所产生的影响范围也最广,几乎占据了20世纪后半叶整整半个世纪。与此同时,“分析美学”内在的思想逻辑也是“道一以贯之”的,也不像许多美学思潮那样,或则经历了短暂的兴盛之后而进入“博物馆”,或则在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又以另外的形式显身。然而,尽管“分析美学”拥有了最长久的生命力,“分析美学”在欧美哲学界仍是主导性的思潮,但在上世纪中叶就已轰轰烈烈开始的“美学的分析运动”,行至世纪末叶已开始走向了衰落,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分析美学”究竟缘何衰微的呢?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同时,它对于整个20世纪西方美学的“误导”究竟在哪里呢?在“分析美学之后”,美学的新的“生长点”又在何处呢? 一、分析美学问题 “分析美学”所面临的真正意义上的挑战,实际上并不是来自外部的攻击,而是首先来自内部的反思。这个挑战,如果一定要寻找一个起点的话,那么,可以追溯到1987年美国的《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所做的“分析美学专号”。 这个专号,既可以被视为是“分析美学”的最初的总结之作,也可以被看作是“走出分析美学”的起点。但“走出”并不是“告别”,正如“总结”之后总面临着继续,“分析美学精神”已经浸渍在当代西方美学的血统里面了。而且,这种总结的热情一直延续至今而不息,在新的世纪以“分析美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不断地被举办,直到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哲学中心,还在举办“分析的观点的美学”(Aesthetics from an Analytical Point of View)这样的学术研讨会。 “分析美学专号”之所以对“分析美学”进行了一番“回顾性的分析与评价”,就是因为,“分析美学”实际上到了该进行历史总体评价的时候了。所以,编者认为有待写出一部公认的“分析美学批评史”(尽管目前为止还没有被欧美学者所撰写出来)。但这只是其中的原由之一,另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哲学美学”的未来前景的关切,使得编者们开始回顾“分析美学”自身的传统。 所以,“分析分析美学”(Analysing Analytic Aesthetics)的重要价值,在于发现“分析美学”之后的美学之新的“生长点”,在结语的最后,我们还要关注到这个关系到未来的重大问题。 这个专号的某些文章,后来被舒斯特曼编成一本名为《分析美学》(Analytic Aesthetics, 1989)的论文集,其中包括大量的分析美学家的文章(有的还带有对“分析美学”的尖锐批判性),如马戈利斯、古德曼等著名分析美学家们都参与其中,这很自然。令人略感奇怪的是,另一位更知名的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也以一篇《纯美学的历史起源》(The Historical Genesis of a Pure Aesthetics)的文章忝列其间,可见编者的视野很开阔,亦可得见编者的一种试图从外部来返观“分析美学”的努力。更为重要的是,编者期待当代大陆理论与英美分析理论之间,通过文章上的并置,从而能够形成一种积极的对话的关系。 的确,以英美为主导的“分析美学”传统,在同时代始终都面临着“大陆派理论”的挑战,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80年代,这种挑战的声音应该说始终是微弱的,对于“分析美学”的主流地位根本构不成什么威胁。然而,到了90年代,一种发端于分析传统的、同时吸纳了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资源的强劲思潮,不仅仅认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后分析哲学”(post-analytic philosophy)的时代,而且,也正跨上了“后哲学文化”(post-philosophical culture)的门槛, 这种对于历史的转换的看法也深刻影响了看待美学思想的方式。 显然,这受到了同时代的罗蒂思想观念的激进的影响,“分析美学”界似乎较之纯分析哲学界更容易认同罗蒂的某些观点。与此同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圈子的学者们看来,美学是与政治上受压抑的思想体系相关的,甚至在广义的“分析美学”内部,丹托这些美学家将美学视为剥夺了艺术自身的思想体系,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已经超出了纯分析的眼光。显然,这些都为超越“分析美学”提供了种种“他者”的眼光。 由此而来,更深入的追问便是:在目前的状态下加以展望,分析意义上的“艺术哲学”是否还有未来?如果有,在目前还有未来,这种分析传统里面的“艺术哲学”还会发挥什么作用?如果“分析美学”的特殊技巧和策略还适用那么,这种作用还将会有多大? 当然,这种批判还只囿于艺术的疆域(因为当代欧美美学更多地将美学等同于艺

文档评论(0)

stz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